疾病营养关于食管癌患者的营养支持

2021-3-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食管癌作为全世界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根据年全球肿瘤统计数据,在所有恶性肿瘤中食管癌发病率居第7位,病死率居第6位,平均20例癌症死亡患者中就有1例为食管癌。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居全球第5位,死亡率均居世界之首。

01

食管癌营养缺乏的原因及后果

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导致患者对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加之肿瘤负荷对营养需求增加。使大部分食管癌患者发生营养不良,降低其对手术、放射及化学治疗的耐受性。

根治性手术治疗仍是食管癌治疗的首选,但由于食管部肿瘤本身病变位置的特殊性,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和吞咽功能,出现吞咽疼痛等症状,导致吞咽困难无法进食。手术创伤属于巨大的应激源,可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释放大量的ACTH、Cor等应激指标,ACTH、Cor可刺激蛋白质、脂肪的分解,促进氨基酸、酮类物质的合成,抑制T细胞的分泌,使存在营养不良的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况进一步下降,免疫功能低下。

患者发病前的长期营养缺乏、不良饮食习惯、发病后的进食梗阻、肿瘤消耗、合并消化道症状及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所引起的高分解代谢等原因,患者在术后亦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症状,继而引起免疫功能低下,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导致术后相当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02

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术后早期营养护理支持是临床中促进和助力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病情逐渐获取到良好恢复的主要手段。据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年指南推荐,有中重度营养风险,尤其是经过上消化道肿瘤手术的患者应该常规给予营养支持,且出院时应考虑延长营养支持治疗时间。术后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提升患者的手术治疗成功率,缩短患者的术后持续住院时间,控制和维持患者机体内部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度的平衡状态,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可能性,优化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03

食管癌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

目前临床上营养支持方式有肠外和肠内

肠外营养

临床医学研究经验表明,在人体接受肠外营养治疗护理干预过程中,肠粘膜组织结构一般会发生一定表现程度的萎缩性变化现象。继而诱导肠粘膜组织结构受损,菌群构成失调,且显著提升肠源性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性。

肠内营养

而在人体接受肠内营养治疗护理干预过程中,通常能够有效保护人体内部纤维肠粘膜组织在结构性层面和功能性层面的完整性,控制和避免人体肠道内部分布的菌群发生移位现象,有效调动和发挥人体肠粘膜组织结构的屏障保护功能,继而支持机械免疫治疗过程能够顺利组织开展。

EN对食管癌患者的肠黏膜的刺激作用,能激活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胆汁的排泄,可加快机体的代谢。与此同时,为食管癌患者在术后早期阶段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和保持患者肠道组织结构的正常蠕动生理功能,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延缓患者的炎症反应发生进程,降低患者发生各类临床并发症。

04

营养支持的时机选择及路径选择

目前关于食管癌术后EN时机选择尚无定论,但国内外临床研究者均针对早期EN支持时机开展了相关的临床研究。相关实验证实早期EN能够刺激胃肠粘膜,刺激肠道加快蠕动,逐渐恢复胃肠道生理代谢功能,因而表示,食管癌术后24h内行EN可以帮助术者更好的开展后续的治疗。

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食管癌术后6~12h就已经恢复。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减少肠源性感染及其他感染的发生,降低胰岛素抵抗、高分解代谢,阻止炎症因子释放,促进合成代谢,有效保护机体肠道黏膜屏障,避免细菌发生移位,减少并发症发生。

肠内营养支持可通过鼻胃管输注但对于术中损伤喉返神经进食后严重呛咳、血糖不易控制、吻合口瘘等不适宜进食者亦建议鼻十二指肠管进行肠内营养以避免严重并发症。

05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kpm.com/jbyf/10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