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吃最养胃之认识胃肠道三
2017-2-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本书是丛书《餐桌上的养生经》之一,试图从介绍胃肠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解析常见胃肠病的表现与原因、盘点养胃食品的作用于应用、列举胃肠疾病的调养方法入手,以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告诉您“这样吃最养胃”。
要学会“最养胃”的“吃”法,就应该对胃肠道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要学会“最养胃”的“吃”法,就应该对常用食物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要学会“最养胃”的“吃”法,就应该对常见胃肠病的食疗方法有所了解。
这些内容本书将分上、中、下三篇逐一介绍。
认识胃肠道(三)
胃肠疾病的“家族谱”
为了使我们“吃”的“最养胃”,除了熟悉食物的性味、功能外,还要常见的胃肠疾病有所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食品和合适的烹饪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胃肠道疾病的种类很多,仅常见病就有二三十种,如属于食管疾病的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属于胃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脱垂症、胃潴留、急性胃扩张、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雍积症,属于肠道的急性肠炎、十二指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等。“认识”常见病的主要特征,对于我们掌握正确的养胃方法很有必要。
一、胃肠病的常见症状
1.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指进食的欲望降低,也称食欲减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想吃饭”“没有胃口”。食欲不振可见于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中,其中包括消化系统的急慢性胃炎、溃疡病等。中医认为,凡影响到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功能的疾病都可引起食欲不振。如湿困脾胃时的食欲不振、头身困重,脾气虚弱时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倦怠,胃气不和时的食欲不振或食后痞胀、泛恶、卧不安等。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纳呆”“纳谷不香”“纳谷不馨”等指的都是食欲不振。
2.嗳气、呃逆
嗳气是指胃肠道的气体从口腔排出的现象,常见于溃疡病、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疾病。呃逆(俗称打嗝,古代称为哕、哕逆)是一种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痉挛性收缩的病理现象,多伴有“咯咯”声。偶发者也见于健康人且常常可以自愈,重病时出现呃逆多为预后不佳的征兆。中医认为,嗳气、呃逆虽为两种不同的病理现象,但都与胃气上逆有关。
3.恶心、呕吐
恶心常为呕吐的先兆,是一种急迫欲呕吐的感觉,可伴有头晕、虚弱、出汗、心跳、面色苍白等现象;呕吐即胃或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吐出。恶心与呕吐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单独出现。西医将引起呕吐的众多病因又可分为梗阻性、反应性和中枢性三大类,其中前者常为外科性原因,后二者多由内科疾病引起。中医将恶心、呕吐总的病机归纳为胃气失和、浊气上逆。
4.便秘
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质地坚硬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如习惯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直肠(如肿瘤)或肛门(如疼痛较激烈的肛裂)疾病、药物性便秘等,此外,缺少活动、饮食过于精细、年老体弱时也会出现便秘。中医认为,便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肠道传导功能失司所致的疾病,可分为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型。在古代文献中又有“腑气不通”之称。
5.腹泻
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有时带有黏液或脓血。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如精神紧张、饮食失调、受寒等导致的肠道运动功能紊乱,肠炎、食物中毒等的肠道感染,及肠癌等肠道肿瘤。中医对腹泻有泄泻、便溏、大便清稀、飧泄等多种术语,有时还会根据所伴随的症状、体征,或出现的时间等特征给予不同的名称,如大便中含有未经消化过的食物则名为完谷不化、腹泻固定在凌晨称之为五更泄泻,另外,还有里急后重、大便不实或不爽、腑行不实等名称。
根据病程的长短,腹泻克分为急性腹泻(如食物中毒、受寒等引起的腹泻)和慢性腹泻(如慢性肠炎、肿瘤等引起的腹泻),患有腹泻的患者,首先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引起腹泻的确切原因,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调养。
二、胃肠病的常见疾病
1.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都为急性发病,多数患者有比较明确的发病原因,腹胀、腹痛是该病的常见症状。可分为急性应激、化学性损伤、细菌感染等类型,其中的细菌感染性急性胃炎多因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故注意食品卫生、不吃不洁食物是预防的关键。
中医认为,急性胃炎多与饮食伤胃、七情内伤、寒邪犯胃有关,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致病因素,导致胃失和降、胃络受损所致。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它的发病率居各种慢性胃病之首。根据病理变化,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其他如饮食(包括长期酗酒)因素、遗传因素、药物损伤等也是其常见病因。无规律的胃痛、嗳气泛酸、食后饱胀、食欲不振等是该病的常见症状。
中医将慢性胃炎归于“胃脘痛”“胃痞”等的范畴,认为该病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外有寒邪、饮食伤胃,内有肝气犯胃、脾胃虚弱,治疗以散寒止痛、消食导滞,疏肝和胃等为基本原则。
知识拓展: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原称为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状的微需氧性细菌,大约一半人终身感染,感染部位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被这种菌感染后大多数人无细菌感染的全身症状,也常无胃炎的急性期症状,患者往往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相关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被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有多种方法,但各种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目前除了经胃镜直接取样作细菌培养外,最常用的是尿素酶依赖性试验,此试验是基于幽门螺杆菌能产生活性很强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和二氧化碳,通过测量放射性核素(13C或14C)标记的二氧化碳的呼出量,从而反映胃内尿素酶活性,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时受检者在事先服用含有13C或14C标记的尿素的“小药丸”后,只要对照特殊的小瓶吹气即可,故俗称“吹气试验”。其中13C为稳定性同位素、14C为放射性同位素且半衰期很长,所以有条件者最好选择前者,医院目前还不多。
消化性溃疡(俗称溃疡病)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引起“胃痛”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也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造成溃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酸性胃液(胃液)对消化道黏膜的消化作用,消化性溃疡的病名也由此而来。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都可发生溃疡,但绝大多数的消化性溃疡发生于胃(尤其是胃小弯和幽门部)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此外,还与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相关。该病以长期性(平均病程为六七年)、周期性(多见于春秋两季)、节律性(胃溃疡患者常于餐后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则于餐前发生疼痛)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疼痛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且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中医将消化性溃疡归入“胃脘痛”范畴,认为其病因与寒邪侵袭、食滞不化、肝郁气滞有关,治疗以散寒止痛、消食导滞,速干理气、清热和胃,养阴益胃、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
4.胃下垂
是指胃的位置低于正常的一种疾病,是内脏下垂的一种,多见于瘦长体型者。胃下垂的主要症状有腹胀、上腹不适、腹痛、恶心呕吐、便秘等,它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体型、饮食等因素有关。
中医将胃下垂归入“胃缓”范畴,《灵枢·本藏》篇说:“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认为是由饮食、七情、劳倦所伤,使机体肌肉廋薄,加之脾胃失和,更使肌肉不坚而形成胃缓。治疗以健脾补气、濡养胃阴、调适脾胃为主要原则。
5.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为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易激性增强有关疾病,常与胃肠道其他功能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同时存在,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它的基本特征是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常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确诊时需要通过肠镜等多种检查手段,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肠癌等。该病的病因尚不太清楚,与患者内在的精神、神经因素,外在的饮食、药物、微生物等因素均有关联。
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归入“腹痛”“腹泻”“便秘”等的范畴,并认为该病的发生原因为情志失调、肝气犯胃,加之劳倦内伤、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常,以致湿阻气滞、肠胃热结,久之脾胃气虚、湿阻热结,甚至肾阳虚衰。治疗以抑肝扶脾、健脾养胃、理气化湿,或温补脾阳、涩肠止泻为基本原则。
知识拓展:肠道菌群
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
肠道内的众多菌可分为三类:①有益菌,也称之为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②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③中性菌,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
6.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它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便或血便。该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感染、精神等因素有关;具有反复发作,不断加重,经久不愈,并有一定癌变率等特点。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粘膜,且以溃疡为主,可伴有充血、水肿、炎性改变。
中医将该病归入“肠风”“脏毒”“泄泻”“痢疾”“便血”等的范畴,并将其病因归纳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温补脾肾、调和肝脾,或活血化瘀、涩肠止泻为基本原则。
知识拓展:内窥镜
内窥镜泛指经各种管道进入人体,以观察人体内部状况的医疗仪器。利用内窥镜可以看到X射线、超声波等不能显示的病变,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胃镜、肠镜是消化管疾病诊断中最常用的内窥镜。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被检查部位的真实病变情况,还可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7.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胀痛、饱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进食后胃底容受舒张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及内脏高敏等因素与该病发病有关;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患者的不适症状。
中医将该病归入“胃痞”范畴,并认为由脾胃虚弱、胃络失养所致,治疗以疏肝理气、清热化湿、健脾和胃为主要原则。
联系方式:
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名: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开户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南汇支行
账 号: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