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可以成为幸运儿
2017-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年8月25日,11岁女童从10楼窗口坠楼。
今天,她出院了,走路又呆又猛,笑声又呆又萌。和所有11岁的大孩子一样,马上回到课堂里去。
我当然高兴。因为我是成功的前线指挥官+作文之战神级学霸
呵呵!
而且,三个月前,我41岁的生日许愿,就是她的重生。
求仁得仁,是为幸福。
她为什么在这么严重创伤后存活?我作为一个从事重症医学专业17年的医生,说说我对创伤急救的看法。
之一:急救一体化梯队
在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心目中,治疗创伤是外科医生职责,外科医生就像一个修理员,把撞坏的器官修好。手术能做下来,做好了,病人就可以好转。
其实重症多发伤的治疗并非如此。这不能用手机摔了一下来打比方,人不能“关机”修理。复杂伤情不容医生好整以暇地检查和判断,常常已经出现多个脏器衰竭的表现。
女童来院后已经处于休克状态,低体温,凝血机制紊乱,截瘫,呼吸困难。生理耗竭严重处于衰竭的边缘状态。同时目测胸,腹,骨盆,都有严重撞击的表现,难以靠一次检查诊断明确。合并的错综复杂的骨折限制了搬动检查的可能。顽固的低血压表明了多个部位在进行性出血。
这种状态下无法立刻手术,因为哪一处是最为致命的伤情无法即刻判断。盲目探查必定顾此失彼,造成更大量的失血和凝血功能崩溃。
医院的20:30到进入手术室的22:30之间做了以下操作:
左下肢托初步固定严重骨折变形的左腿。
颈托固定颈部。
头,胸,腹CT。
气管插管,用呼吸机维持氧合。
留置胃管,导尿管。配血。
深静脉置管,快速输液维持血压。
B超做第一次创伤FAST检查,发现左侧胸腔积液。
左胸腔闭式引流。引流量毫升
建立第二处深静脉插管,维持内环境。
B超做第二次创伤FAST检查,发现右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
右侧胸腔闭式引流。引流量毫升
B超做第三次创伤FAST检查,发现腹腔内出血量持续增多。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
外科决策急诊手术。麻醉科准备自体血回输。
在治疗和操作上,医生几乎是马不停蹄。
2个小时内建立了所有的生命支持通路,同时大致明确了初步诊断。
这是外科医生还是内科医生呢?这是以急救科医生为主体的团队。
在危重的多发伤治疗上,把控整体方向的是急救专业的医生,这就是为什么在汶川地震,铝粉爆炸等严重群发外伤中需要调集大批ICU医生的原因。
B超,穿刺,这些操作全部由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医生一站式完成。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同时急救专业医生对人的整体判断是一个专业特长,这个特长是提高重症多发伤存活率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成熟的急救科医生必须兼备内外科的功底。
这是一个不被理解的辛苦工作。急救医学是一个“晚熟”专业,一个医生的成熟需要工作10年左右的成长期。需要学会大量操作。抗压的心态更需要天赋。
急救医学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专业,注定了会有很多的突发事件打乱医生的正常生活,注定了医生24小时不能关机,在我二年前的微博里写过这样的内容:
现在,医院熟练的急救科医生都数量不足,身心疲惫,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但是在危重多发伤发生的第一时间,有经验丰富的急救科医生接诊,纳入一体化创伤救治的ICU,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幸运。
之二:创伤外科
为她进行手术的是哪个科的医生呢?这个称呼不被大众理解,这是创伤外科医生。
为什么不是胸外科,为什么不是普外科,为什么不是骨科?为什么不是几个科医生同时上台一起手术?
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在各个脏器都受到严重冲击的现状下,她需要“损伤控制策略”。通俗的话说,就是丢车保帅,用最快的时间保命,用最直接的手段减少出血,用最“野蛮”的手法维护“活下去”这个基本要求。
精细的修缮,可以留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做确定性的手术。执行“损伤控制策略”的外科医生就是创伤外科医生。
女童上手术台的时候,心电监护只有逸博心率,就是心脏快停的前兆。她有多发肋骨骨折,不能胸外按压。麻醉师准备的自体血回输装置立刻把胸腔引流出的1毫升自体血回输回体内。这个1毫升血在最危急时刻延缓了死亡的脚步。就是这样推着肾上腺素,输着自体血开始的手术。
切脾脏,花了几分钟。补肝脏的多个裂口在创伤外科医生来看,尚属于常规,但是看到十二指肠破裂的时候,大家都有心都凉了的感觉。十二指肠是消化道的交通要道,补不起来,也切不掉。造瘘是迫不得已的做法。在腹腔内填塞纱布压迫肝脏止血,在腹部留了胃造瘘,十二指肠造瘘,空肠造瘘,多根腹腔引流管,这都是“损伤控制策略”下执行的做法。
这个手术总共花了2个小时。活着出手术室,实属奇迹。所有的骨折全部以初步固定来初期处理。原则就是减少出血,减少手术时间。
这是创伤外科医生用“快”与“粗”的手法维持的生命。
创伤外科也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专业,毋庸置疑,那需要多面手,需要快速,需要比别人更刚硬的心气,在不得已而为之的危急状况下手术,需要在半夜不断被叫来开急诊刀。
各位有无看过网上奇文“狗都讨厌的医生爸爸”。奇文共享:
这是属于外科医生的辛苦和付出。
医院并没有这个专业的设置,太辛苦,太危险。有这个能耐的医生其实天赋都不低,也可以有别的选择。
谁也不愿意做又危险,又辛苦的人生选择,所以这个专业必然是供远远少于求。在复杂的多发伤手术中,遇到这样的外科医生实属幸运。
之三:患方的支持和信任
而后是病情告知的问题,常人总是觉得,医生让签一个一个的字,不胜繁琐。手术室门口的家属有多么焦虑。为什么没有人来缓解他们的焦虑?明明是紧急的手术,为什么还要叫签字?
这通常是一个无奈而两难的问题,因为医生在手术室,监护室内忙碌,越紧急的情况,越忙碌:需要顾着病人反复无常,无法预料的生命体征变化。
急诊手术,会有“探险”的性质,会有复杂多变的因素存在。这就象探险南极,在出发前你能不能叫探险者保证:你必须硕果累累地回来?
走下去,有一半是无法预先解释清楚的。但是医生一定会努力让病人活下去。信任是最大的支持。所以女童的父母亲在当晚表达的:
“我理解所有风险,医院的抢救,可以接受任何状态的后果,唯一的要求就是尽力而为。”这样清晰而有力的表达,对急诊手术的医生是最有力的支持。
这之后的每一次手术,都不是在“稳定”的基础上四平八稳做的手术,但是家属始终表达的是:我信任医生的抢救,接受任何临床后果。
家属愿意和医生一起承担福祸难测的风险,使医生可以去勇敢探险争取最好临床结果。不得不说,父母的理智和信任为她争取了奇迹。
这个晚上,输血的总量超过毫升,加上手术中的自体血,超过成人体内的总血量。
一般人想到的是:把丢失的补回去,总共也就毫升左右,不就可以了?手术后,如果没有持续的出血,输血也就没有必要了,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血和血制品?
这个女童是幸运的,募集献血的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