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方剂学发展史简析上篇
2017-3-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华中医方剂学发展史简析(上篇)
这段中华中医方剂学发展史简析,是从朱建平主编的《中医方剂学发展史》医书编撰而来的。朱建平研究员从事中医方剂史研究25年,学风严谨,安贫乐道,勤勉进取,成果累累,他带领他的专家团队,以当初方剂史报告提纲为构架,历经八年的努力,完成我国第一部以方剂学为主题的专科史著作,广征博引国内外历代史学资料,融汇贯通,如揭示“十剂”分类,归经等原为中药学说,后被引入方剂学领域,从而促进方剂学理论发展的史实。明代标本配伍原则的重新发现,对方剂配伍研究有重要价值。近代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对中医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方剂学的学科建制,教材的编写,组方模式的变化,新剂型的出现,足可以说明。
先秦时期我国方剂学知识的出现第一节方剂的出现
朱建平在其主编的《中医方剂学发展史》(学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说;神农与黄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同时,他还被尊为农业和医药的始祖。《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此外,《太平御览》、《路史》也有类似记载。人类总是先使用简单的、初级的即单味药来治疗疾病,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复杂的由多味药组成的方剂来治疗。
与神农同为始祖的黄帝,指派他的大臣岐伯从事医药,撰写方书。如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就指出:“(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将《经方》、《本草》、《素问》并提,其成书时代之早,很难得到确证,只能是一种传说而已。
先秦乃至后世较长时期里,医方属于“禁方”,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曾受长桑君之禁方。这种秘密传授,使得当世医方罕有传世,同时又给后世研究带来困难。
第二节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五十二医方》所载药方中,多数未被后世医方书收录。但还有一小部分被后世方书转载,主要是简效单方。如治冻疮“以兔产脑涂之”。书中所载槡汁涂治蛇伤、蛇床子治疥癣、石韦治石癃等等,均属此类。另外还有一些成为后世医方的原始基础方。据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研究,治疗诸伤用甘草、桂、姜、椒,在此基础上,后代医书如唐代《千金要方》卷25中的当归散、内补散等方,在药物的组成和应用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治疗金疮外用续断、独活、黄芩、甘草、乌喙,此五药成为后代伤科内服药方中的主要成分,如清代《医部全库》卷-所载定痛当归散、生干地黄散、内塞散;再如《医部全录》卷-所载收肠方,大瘘方等。孙启明撰文研究了帛书治疽方与《灵枢》药熨方、帛书豕膏方与《灵枢》豕膏方等渊源关系,认为“《五十二病方》中的古医方,正是我国方剂学发展史的源头。
《内经》提出的方剂理论和组方配伍原则,常常为后世阐释成为配伍原理时所援引,或作为创制新方之理论依据。如金.成无已《伤寒明理论》阐释桂枝汤方义,“盖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为臣佐者,《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为使者,《内经》所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又如清.吴鞠通《温病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创制“辛凉平剂银翘散”。君臣佐使制方原则,自《内经》提出之后一直沿用至今。
秦汉时期方剂学术进步与经方著作的出现第一节.两汉方剂学史料
1、禁方。早在战国时期,医方即是秘密的“禁方”形式并且主要在师徒之间流传,有时甚至要举行仪式,歃血发誓。《灵枢.禁服》就曾说:“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
2、经方。“经方”之称,首见于《汉书.文艺志》。该书载有“经方十一家”,即《六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流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秦始皇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风顛病方》十七卷、《金创瘈疭方》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皇帝食禁》七卷,共卷。这真是正史上首次著录方书。后世所说的“经方”与“时方”相对而言,往往指用药味少,组方严谨的方剂。
3、《神农本草经》中的方剂学内容。《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其中君臣佐使、七情配合、制剂、剂量、服用制度等,也有与方剂学相关的内容。
第二节、《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学成就
秦汉时期最闪亮的医学事件是经方著作《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背诵校正医书局再次校定,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种,前者专论外感热病,立六经辨证纲领;后者专论杂病,立脏腑辨证纲领。在审症辨因,因证立病,因法制方,组方用药方面,起到示范性的作用。这是现存最早用五行气味药性理论阐释组方配伍的文献,从而开创了后世方剂组方理论研究的先河。
晋唐时期经验用方的积累第一节、晋唐医方书
据史书记载,晋唐时期编撰的医方书达多种,编撰者多为医家,同时亦有道家、佛家、门阀、文人,乃至政府,可谓盛况空前。
1、医家经方、验方集
1.1《小品方》南北朝时陈延之撰。
1.2《刘涓子鬼遗方》,外科著作,共5卷,为晋末刘涓子遗著。
1.3《外台秘药方》,40卷,唐王焘撰。
2、道家医方书
2.1《肘后备急方》,著名道教医家葛洪从他所撰百卷方书《玉函方》中撷取简易验便之方,汇编后形成。
2.2《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本书首云:“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托名道教医家陶弘景撰,共一卷。
2.3《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30卷,唐朝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徽三年。公元年北宋校正医书局首次刊刻。
2.4《千金翼方》,30卷,唐朝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元年。
3、佛门医方书
佛教东传中土,至魏晋时期,随之从西域传入的中外方书有耆婆方,婆罗门方等。同时出现了一些由佛教教徒编写的医方书,如《申苏方》。
4、门阀医方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强烈的出世意识影响门阀士人们形成养生、炼丹、收集方书的风尚。如出身士族名门的范汪、姚僧垣等。
《范汪方》,范汪编撰,作者系东晋时期门阀中有名的医家,曾任东阳太守,该书又称《范东阳方》或《东阳杂药方》。
5、文人医方书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刘禹锡因“笃好医方”,曾编撰《传言方》,系作者集民间验方剂连州友人薛景晦赠予的验方等汇集而成。
6、官修方书
公元年隋文帝杨坚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隋炀帝命令臣下编修新书,颁布了篇幅空前巨大的官修文书《四海类聚方》,达多卷。公元年唐官修方书《开元广济方》,史称李隆基御撰。唐德宗于贞元十二年正月颁行《贞元集要广利方》于国内,凡五卷,已佚。
第二节、晋唐方剂学的特点
1.独具特色的医方
晋唐时期由于历史、政治、对外交流等原因的影响,此时的方剂学亦具有与前后诸朝代明显不同的风格。
1.1胡方的传入。晋唐时期,中国正处于与外来文化进入交流的一个蓬勃时期,中医学同样面临着外来知识的冲击。外来医药学的理论学说、治疗方法和药物知识,即所谓的胡医、胡药、胡方,陆陆续续地从陆海两道辗转进入中原。西域诸国,尤其是印度的医学和大量方药经由丝绸之路以及水路传入中国。僧徒、方士与商人成为知识传播的中介,肩负了推动这一传播浪潮的重任。
梁《七录》就载有《杂戎狄方》和《摩诃出胡国方》两种专载外来方药的著作。另外,各史书所载方书名可见一斑:如《西录波罗仙人方》《西域名医所集药方》《婆罗门诸仙要方》《婆罗门药方》《耆婆所述仙人命方论》等。
唐代集大成者著作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药方》收录多种前代及同时代的医方。尤其是《外台秘药方》,从其引前朝或同代的医方书文中可以看出晋唐时期胡方传入之盛,尤其以印度医方占主流地位。
方书中还采录了出自“波斯”(今指伊朗)“大秦”(今指古罗马)的一些经验方,《外台秘药方》卷3引《千金方》疗人以及六畜天行热气病,以“真波斯青黛大如枣,水服治瘥”。卷13载崔氏治疗鬼气,辟邪恶,阿魏药安息香方,附曰“阿魏药,即《涅槃经》云央匮是也。”卷31引《广济方》之加入多种香药的吃力伽丸,以阿魏、诃黎勒、豆蔻等药组成的阿魏药煎方,该书引《广济》诃黎勒散及诃黎勒丸应多为波斯传来。《千金翼方》的悖散汤云“服牛乳补虚破气方:牛乳三升,荜拨半两……张澹云,波斯国及大秦甚重此法,谓之悖散汤。”
西域盛产香药。在南北朝时代,香药曾经风靡一时。这些香药方各由印度、波斯等地输入。当时医家亦多制合香药,自南北朝之隋,香药方专著为数不少。
第三节、晋唐时期方剂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1、服石炼丹的双刃剑作用
炼丹服石对方剂学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丹方、服石方,是历史上由于社会思潮激荡产生的逆流,对晋唐方剂学产生过消极作用,此为中药出现最早的化学制剂,因服石而发生的疾病谱的变化,促使医学界提出新的治法,创制新的医方、新的剂型,以应对新出现的疾病。既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方剂,丰富临床用方,同时又因服食泛滥,而步入妄图追求长生不老却受丹药毒害的误区。在服石致病出现如痈疽、发生癫狂等后遗症之后,医家们也开始重新思索补救之道,解散方遂应运而生。世人沉湎金丹服饵之术,却深受其毒害甚至毙命,理智的道教医学家们开始把丹药由多用于成仙转变成为多用于治疗疾病,炼制出许多内服以及外用药,也为晋唐方剂学宝库增加了新的种类。士人们在养生、炼丹的同时,也格外注重搜求医方,从而扩大晋唐医方的来源。
2.中外医药交流融合对晋唐方剂学的促进
晋唐时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繁荣时期,中国文化在胡汉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唐代,水陆交通的发达使得中外交流、贸易达到一个顶峰。在往来的僧侣、商队、使团、方士等人的活动过程中,外来医药也源源不断地融入中土。此时的中医方剂学除了对传入的医方、治法、药物等直接接收之外,还逐渐吸取其精华,结合本土特色,产生更多的医方,使晋唐方剂更为丰富多彩。
唐以前以一方治疗多种疾病,称为“通治”方,如《肘后备急方》记载有疟疾、头痛等通治方。而孙思邈两部《千金方》的问世,则产生了不少治疗“万病”的药方,《备急千金要方》卷12专辟“万病丸散”一节,共载13方。较有代表性的是“耆婆万病丸”能“治七癖块,五种癫病,十种疰病,七种中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时疟病,十种水病,八种大风……”等。除了继承经方派的严谨作风,晋唐医家们融合外来方药的用方思想,形成了灵活机动、多用大方的用方风尚,也更加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
宋代理论用方的发端第一节、宋代医方书的编撰及成就
北宋时期,政府利用中央集权的优势,向全国征集访求医药书籍。宋徽宗还颁布了“求方书药法御笔”。正因为北宋时大范围地征求医药书籍,才使得官修医药方书籍有了相当多的珍贵医书可资参考,才有象《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这样收方众多的大量方书出现,为方剂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药方资源。
嘉佑二年,朝廷下诏,成立了医学史上声誉卓著的“校正医书局”。这一机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医药书籍整理出版机构。必须指出的是,在校正医书局校正的11种医书中,与方剂相关的就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6种,占所校医书一半以上。
在整个北宋时期,还有多次的官修医书之举。其中涉及到医方书的就有《太平圣惠方》卷,《神医普救方》1卷,《简要济众方》、《太医局方》10卷、《圣济总录》卷等至少6种。
宋代医书主要采用雕版印刷,其中以管刻的医书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北宋中央官刻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地方官刻的《杨氏家藏方》、《重校南阳活人书》、《洪氏集验方》、《卫生家宝方产科备要》、《续添是斋百一选方》、《仁斋直指方论》《魏氏家藏方》等。
第二节、关于宋代方剂学发展若干问题的讨论
1、宋代方剂学历史地位的评价
宋代方剂学在整个方剂学发展史上有它辉煌的一面,但这辉煌在表而不在里。所谓表,是指方剂的载体;所谓里,是指方剂学的内涵。
整理出版医方载体的辉煌。在医方的收集、整理、筛选,以及医方书的汇编、校正、出版等方面,宋代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政府花费了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采用各种奖掖的办法,完成了收集北宋及其以前诸多医方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又在医书从手抄转向刻板的关键时期,以官修医书为主导,现存的主要是《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从而结束了方剂发展史早期“苦于无方”的局面,为此后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仲景医书《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唐代著名方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的整理出版,带动了整个方剂学研究的纵深发展,编撰而成的《和剂局方》,又发挥了国家方典的历史作用。
2、宋代方剂学发展中的历史教训
官方介入方剂学发展的利弊。宋代帝王对学术介入最多的是宋徽宗,他自称“万机之余”,编撰了《圣济经》。他在政和年间编纂的《圣济总录》,虽然是方书,但在该书开篇即为运气学说,上述做法使普天之下,侈谈运气。且宋以后的医学发展,“不明五运六气,变减方书何济?”确实是言过其实。
由于政府的介入,将运气学说提至不恰当的高度,这以偏概全的做法影响了辩证论治过程,同时也为医学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以史为鉴,现代中医正处于与西医并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环境之中,现在中医需要发展,如能借鉴宋代以政府的力量和国家的财力支持中医的发展,加之众多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必将迎来一个中医发展的全新局面。
3、宋代方剂学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是方剂学发展的一个枢纽时期,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给后世留下了一批高质量的医方书。如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集大成的医方书,是中医方剂学中一笔极为丰富的遗产。而《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方典,或曰中成药规范著作,其内容始终对后世的成药方具有指导作用。其他如一些较有影响的宋代医家的医方书,如《普济本事方》、《三因及一病证方论》等,其中所载的许多方剂,一直为后世医家重视。
4、宋代方剂学发展对若干周边国家的影响
宋代的医方书通过官方赐赠、民间私携等途径传入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等,并对这些国家的医方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未完待续)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