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研究皇甫谧遗著对ldquo
2021-6-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李从悠 http://m.39.net/pf/a_4402683.html
皇甫谧遗著对“养生学·治未病”的启导
甘肃省平凉市皇甫谧针灸术传承人:郝定国、郝晓明、边立兵、李志锋
郝定国(师代徒)学徒:刘永娥(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
摘要:皇甫谧论著对“养生学·治未病”有极其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一直引领着人类走向防病治病的健康道路。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以继续治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上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研究不是如何治疗疾病,而是如何使人不生疾病,本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为方向。协助政府提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关键词:治未病、养生、节饮食、慎风寒、调七情等五方面综述。
“治未病”思想早在皇甫谧著《甲乙经》·《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段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愈后防复的思想,是中医传统文化以超前的思维和意识对现代医学发展的指导。
“未病”不是指没有生病,而是指个人生活中不注意养生调摄,如不节饮食、慎风寒、调七情。时久则可能发生的疾病,随着全球性科学技术的发达。水源、空气、食品的污染,竞争激烈,名利薰心等等不和谐现象,致使出现了60%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兴起的基因组织医学,已经对一些疑难杂症,慢性复杂性疾病进行早期准确诊断,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理论中也蕴含丰富的预测和实践预防学识。几千年积累总结了大量养生调摄方法及手段,中西医二者的优势互补形成综合预测技术。警觉先兆信息,捕捉预警信号,就能在早期超早期阶段揭示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规律和特点,深刻认识发病各阶段的内在联系和机制,达到对疾病的预知先觉,测治于萌芽,防病未然,泯灭在发作之前。
“治未病”思想应用到现代医学及人群有五个方面特点。
一、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医学。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