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草根民医有话说自救成医林页宸
2021-7-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京皮炎防治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2670.html缘:走访过程中,草根中医在民间,其实是百花齐放。且不说治疗思路,他们的健康理念也是互不相同,别具一格。很多草根中医特别委托老姜,希望能把他们的健康理念,整理并分享与众杏林医友及患友。于是,有了系列,以飨读者,或作茶余饭后谈资雅趣。中医爱好者,但不幸于08年发觉身患晚期癌疾,在无法手术且因瘤体较硬,估计化疗亦不会有什么作用的情形下,毅然选择中医保守治疗方案并成功地控制了疾病的发展,得以长期带瘤生存。在艰辛的治疗与控制过程中,逐渐搞清了癌症的病因病理和发展机制,且探索和创新了一整套独特且有相当效果的综合治疗方法。近数年则由患者成为医生,曾为数十人治疗过各种中晚期癌疾,虽然无法把每个人都救下来,但也帮助了近半数的晚期患者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减轻各种症状和延长生命),医院治坏的且不太严重的患者,则大多数都得到了基本的控制(症状减轻得较好且不会再扩散和转移)。林先生对养生及治疗,均有独到和较为系统化的理论观点;本期为养生。黄帝内经(养生篇)0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0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经日: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注:夜卧早起——春季白天时间比晚上长些,夜卧(古人应指晚上九点左右)是让人吸收更多春阳而放松身心、使情志顺生,赏而勿罚(特别不能对孩子任意打骂惩罚)...使少阳(春天是手少阳胆经经气较旺盛的季节——肝胆互为表里之故)之气更加充实,这对小孩发育非常关键,如果违背此道,则会伤肝(春天阳气不足,则肝中之血推动不力,生发不利,产生寒凝血淤肝郁之病——这就是现代众多孩子产生抑郁症及精神病从而毁掉一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到了夏天就会病寒(主要是统领上身之阳气的心阳不足——五行肝生心之原理,也就是肝气不足,心气也不足),因缺少阳能故孩子生长发育不利。现实中,往往在春天发烧后的十多岁孩子常能发育较好(但发烧经常打抗生素的小孩例外,这是因寒性针剂压制了体内阳气,影响发育的结果。而长期食用含激素及各种添加剂...等垃圾食物而获得超速生长的孩子更加糟糕,他们长大后都可能是废人,也难以生育)。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注:夏三月为阳光洒满大地,地气蒸发湖海之水上天成云、遇冷结晶成雨下降滋润万物使其生长茂盛的季节(此即天地气交、亦称一气周流、阴阳合一)此时也应夜卧(夏夜不超十点为宜)早起,尽情吸收夏日阳光以增自身阳气而不是讨厌它,这样才能使人身体强壮,英姿焕发,同时能借夏天阳能把自身之阴邪发泄出来(春夏季节,肾气渐盛的十多二十岁左右孩子出现的各种出疹、皮肤过敏...类症状表现不是疾病,而是自身将体内的阴邪毒素外排的结果,如果用抗生素把这个过程中断、压制就必会留下各种伤害身体的内病,正确处理是扶体内之阳以彻底发散寒毒,如果阳气足者只需刮痧、艾灸、药蒸即可,如果夏天经常开空调,冷饮、冷食...等因不懂中医养生者常常害了孩子而不自知)。这就是应夏养生,使身体获得健康成长之道,违背者则损伤了统领上身的心阳之气(夏天是手太阳小肠经经气较旺盛的季节,如果心阳不足,则小肠之阳也不足,就会因吸收不利而泻泄,这是心与小肠互为表里之故,也是夏季阳虚之人疲倦不欲食或食后拉肚子之理)到了秋天就会得痎疟之疾,使身体气血不能正常收藏,冬天就会得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注:秋三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秋风劲急,暑气尽消,地气肃青。此时应早睡早起,安静平和,收敛神气,这样才能使肺气清肃,以适应秋收之道,违背者则伤肺气,到了冬天就因肾阳不足而病飧泄(五行肺生肾之原理,也就是肺气不足,肾气也不足)从而难以达到冬藏的目的(冬天血藏肝,精气藏肾以达到养精蓄锐,来年顺利生发目的)。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注:冬三月是万物闭藏,河水结冰,大地冻裂的季节应早睡(避开入夜寒气)晚起(等待阳光出来才起床以避开早上寒气),多穿衣服保暖,莫让皮肤洞泄伤阳,以应冬季闭藏之道,违背者则伤肾,到了春天就会生痿病和厥病,而且影响到来春生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注:主要引起肝郁脾虚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注:主要引起心阳衰病变)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注:主要引起肺气虚病变)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注:主要引起肾阳虚病变)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注:夏天地面热而地下冷,对应人体就是上热下寒,上热者胸部以上皆火,但心肺阳气反亏,这就是内经所云的壮火食气之理,故长期易上火者必会患心肺气衰之病,这就是中国人心脏病多发原因,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夏天食寒饮冷兼开空调。下寒者胃肾皆寒,肝脾其次———摸摸自己的腹腰部偏冷就知道,而中下焦虚寒正是各种慢性病、抑郁症、精神病和癌症...滋生原因,故古人倡导春夏要养阳,春养少阳帮助生发,夏养太阳帮助生长)。秋冬养阴(内经原意非指在秋冬季节经常进食阴润食物以养阴液,而是指秋天养太阴之肺气,即适当进食辛而润之食物,这是因辛味入肺养肺之故,冬天要适当进补咸温之食物这是因咸味质重能将气血潜降于肾从而达到冬天补肾之目的,这对高血压及因上热下寒引起的一切疾病患者尤其重要,但因为受历代不明内经经旨,不懂真正医理,只会简单理解经文字义的医家误导,最终以讹传讹,使整个中医走入了岐路。中医史上,因误解内经经旨的医书著作不可生数,务请后学擦亮眼睛,溯本求源,去伪传真,掌握真正医术,造福人类。黄帝内经这四段话就是明证: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因肺气不足导致无力运化营养于全身与通调气机才会使痰气结塞、热不能降最终形成肺气焦满,此症只有辛苦温润之药能解,而非麦冬、百合...等寒凉养阴之药)。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与宇宙能量沟通之人)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的相互转化合一,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阴指有形的物质如构成人体各种可见的组织和精、血、津液——阴成形。阳指各种物质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如支持人体生命的阳能、亦称阳气——阳化气)。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宇宙万事万物包括人体的脏腑、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并发生关联作用)万事万物。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大自然恩赐的生命能量,可以调整我们的身心健康,只有保持清净平和的心态,接受天赐,顺应四时养生,才能使自身的阳气固密而不向外浮散,不为天地间各种邪气所害)。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古圣人通过吸收天地精华之气以养自身之精神肉体达到通神明境界)失之则内闭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一共九窍)外壅肌肉,(阳气亏则邪气侵入,内闭塞九窍,外壅塞肌肉筋膜)卫气解散(人体卫外之气消散、没有防护作用)此谓自伤(这是自找疾病)气之削也(本质是阳气亏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身阳气,犹如天上的太阳,誉称生命之火,亏损则百病丛生,折人寿命。故天之运当以日光明才有宇宙万物的生长茂盛。体现在人身上,阳气布满周身,才有了护卫机体免遭邪气侵害的功能——重要提示:阳气就是现代医学所称的免疫力,自愈力,这是中西医学的共识。只有足够的阳气,才能不生疾病,健康长寿。只有提升体内阳气,激发身体自我修复能力,才能使各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得以自愈,本人已经十年临床验证其神奇的功效。因成人后,阳气会随岁月增长而逐渐亏损,故养生治病之道就在于一生扶阳驱邪。这就是黄帝内经倡导的春夏养少阳经、太阳经之气帮助生长发育;秋冬养太阴经、少阴经之气帮助气血精华收敛潜藏以修复深藏于身体五脏六腑、九窍、肌肉筋膜、十二经脉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切记、不是秋冬养寒凉的阴液,人体每天都在饮食中吸收阴性食物,内经称五味养阴,何缺之有?即使有少数人因过晒太阳,过出汗,过食辛辣食而产生的缺阴状态,都是临时的,稍调即好。这跟年龄越大阳气越亏的常态完全不同。这是历代误解经旨、不明真正病因病理医家的千古错论,将整个中华医学导入歧途,以致遗留下错误的养生防病观点,更使任何疾病都不能治断根,这是中医学最大的悲哀,被火神派的鼻祖郑钦安称为“医门大憾”。本人在此通过精解内经且忠于事实、予以更正)。因于寒(身体受寒邪所伤)欲如运枢,起居如惊(长期精气不足之人平时受到各种惊恐伤害)神气乃浮(惊则气机逆乱浮散,恐则气下消沉,这会导致藏于心肾的精气血损伤后,元神无以寄居而离体浮散——临床中、心肾阳气亏损严重,即阴邪会结实占据心肾之位及其经脉所过之处,使神志离位,这就是精神病患者的病因病理和病变机制。治当补阳、通阳、固密为本,破阴解凝通经治标,阴邪散、经脉通、阳气复而固密,患者就能逐渐好转,否则就是废人——通过热震动解凝术震松身体左背结实的经脉和组织特别是心肾脾所对应的部位,再配合内治方进行综合治疗是目前为止唯一能有效治疗此类患者的手段,严重者须长达数月治疗,亦须数年时间磨合才有机会修复)。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此论署气对身体的影响)。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此论湿气对身体的影响)。因于气,为肿(此论身肿之因,本质为阳气亏损严重,不能运化水液,治当重剂大补阳气治本,宣通经脉,化气行水治标,若按肝腹水认识必不治)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此论阳气衰是四肢肿胀之因)。阳气者,烦劳则张(指体内阳气因心烦意乱、过度劳累就消耗得大)精绝(精气绝)辟积于夏(指因长期心烦、虚劳积蓄之体到了夏天)使人煎厥(使人如受煎熬,严重时会发生厥症——气血上脱重症)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气血脱失,即目不能视、耳不能听——还有口不能言,脑功能破坏...等)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相当于中风)。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此论心境平静,则体表营卫协调,肌腠固密)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上论因烦劳损伤阳气,营卫不能协调,体表不能固密,导致汗易出当风的种种疾病)。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此论因各种病理物结实形成中焦格拒所产生的阳气积畜成毒的疾病,法当破格通泻)。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身体阳气的运行与太阳的运行规律一致,半夜子时开始发动、称一阳生,到了早上逐渐增强,中午达到最盛,下午则逐渐转弱,太阳落山后慢慢消退,到了午夜一时最低。故内经倡导人们养生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要随阳而动、随阴而息,避开阴邪之气对人体的伤害,即使到了夏天也要“无厌于日”这样才不会生病。临床上,几乎所有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都是在早上到下午两点左右减轻,午后到入夜逐渐加重,深夜最重,遇阴雨天和冬季就更严重,这就是“万病源于阳气衰”的明证,也是一生要四季养阳的原理与铁证。但很可惜、我们的众多医者连这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有病就只会用滋阴、清热、解毒、散结、化瘀、抗生素、抗病毒、激素、手术、放化疗...等重重伤害了本是气血虚弱之体,把患者的身体当敌人对待,还美其名为治病。也是现代人不懂也不重视养生,导致身体过早过快衰老以及产生各种难治甚至不治疾病的原因)。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告诫人们在入夜后要保养好自身,不要乱动筋骨,避开阴邪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违背此三点,就会伤害身体)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此论阴液亏损严重,不能制约阳能,会使脉流偏快,同时夹腑毒上逆使人发狂)阳不胜其阴(阳虚阴盛——因阳气亏虚使吸收、消化、排泄不利所产生的痰、湿、食积、淤血...等病理物过多)则五脏气争(使五脏正邪相争)九窍不通(各种病理物壅塞于身体各处,阻塞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此论风邪伤肝、淫欲伤肾)。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此论过饱伤害,尤其晚餐阳气不足之时)因而大饮,则气逆(此论大饮会引起气机逆乱)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此论劳累过度伤肾、伤骨)。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论阴阳平和,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阳不和,就像只有春季无秋季,只有冬季无夏季一样,只有调平阴阳,才是圣道)。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此论四季受邪所引发的疾病)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此论饮食五味太过对身体的影响)文章以黄帝内经三篇为基础,以自身经历及临床经验给出了独到、实用的应用感悟。欢迎交流!作者老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