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
2021-2-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指屈氏韧带以近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常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上消化道肿瘤。主要表现是呕血和便血,严重时可伴有急性循环衰竭。治疗应以止血,迅速补充血容量为首要的治疗措施。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贫血、氮质血症
治疗周期
需要住院治疗至病情痊愈
临床症状
呕血、便血
好发人群
肝硬化者、胃十二指肠溃疡者
常用药物
埃索美拉唑、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
常用检查
血常规、粪便常规、胃镜
疾病分类
静脉曲张性出血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导致的出血,这类出血的死亡率较高,治疗有其特殊性。肝硬化患者60%~65%的出血由此原因引起。
非静脉曲张性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有胃黏膜糜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恶性肿瘤等。胆道损伤、主动脉瘤破入上消化道及凝血功能异常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较少见。
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好发于肝硬化者、胃十二指肠溃疡者,进食坚硬或刺激性的食物可诱发本病。
主要病因
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肿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物理/化学性损伤。
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胃血管异常(动静脉畸形)、胃癌和胃其他肿瘤、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和憩室炎、膈疝、胃扭转、钩虫病、胃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
肝脏、胆囊疾病肝内局限性慢性感染、肝脓肿、肝癌、肝血管瘤破裂、外伤引起的肝实质中央破裂等可导致肝内胆道出血,还包括胆管本身的损伤。
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胸或腹主动脉瘤破入消化道;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全身性疾病血液病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血管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血管炎、应激相关性胃黏膜损伤;急性感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尿毒症等。
流行病学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50-/,病死率为6%~10%,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80%的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自限性。国内外的数据显示溃疡病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
好发人群
肝硬化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常见的并发症。在肝炎、肝硬化的高发区,这类出血很常见。
胃十二指肠溃疡者该类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50%。其中75%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多是溃疡周围血管受到腐蚀、破裂所致,一般不易自行停止。
诱发因素
急性应激事件如严重的创伤、大型手术、危重疾病、严重心理障碍等应激状况下,胃黏膜可发生程度不一的糜烂、浅表溃疡和出血。
药物部分药物可对消化道黏膜造成损伤。常见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皮质类固醇等激素药、抗肿瘤及抗生素。
进食坚硬或刺激性的食物坚硬的食物如干果、油炸食品,可以直接划破曲张的血管,造成出血。酒精、辛辣食物、浓茶、咖啡、过酸的饮料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造成胃黏膜的损伤。
腹压增大腹压增大有加重门脉高压的可能。
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呕血和黑便,具体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出血量的多少、血液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以及出血的部位,其他症状还会出现失血性休克,有时还会并发贫血、发热等症状。
典型症状
呕血一般来讲胃幽门以上的出血导致呕血,出血量多、速度快时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呕出的血液多为鲜红色。血液在胃内积存时间较久,在胃酸的作用下,多成棕褐色咖啡样。
黑便幽门以下的出血常导致便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肠道内硫化物在细菌作用下形成硫化铁,主要表现为黑便,亦称为柏油样便。出血量大、速度快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肠道蠕动过快,也可出现鲜血便。呕血后多有黑便,黑便不一定有呕血。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出血量达到全身血容量的15%左右(约ml)时即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当大量出血达全身血容量的30%~50%时,即可出现休克,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低于90/60mmHg,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和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的皮肤湿冷,呈紫灰色花斑状。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直至无尿。
并发症
贫血长期慢性失血或者急性大出血后,会导致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慌、气短、睑结膜苍白等。查血常规可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细胞压积均降低。
氮质血症大量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蛋白分解产物在肠道被吸收,以至于血中氮质升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出血后1~2天达到高峰,出血停止后3~4天恢复正常。肝硬化的患者由于血氨升高可诱发肝性脑病的发作。
发热大量出血后,大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持续时间约1周。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发热,如肺部感染等。
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大量失血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晕、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厥、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严重者呈休克状态。
就医
对于怀疑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均应尽快就医。可就诊于消化科或急诊科,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下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对于高危人群,应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