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老胃病rdquo最怕冷

2021-3-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儿童雀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入冬后气温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很多人的胃病容易在此时复发。

专家解释,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的机会就大增,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又因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使胃和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所以容易导致胃病发生,尤其是原来就患有胃病的人在秋冬季很容易复发。

那么,寒冷的冬季,到底该如何预防胃病?这里建议大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三餐定时,合理选用零食

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原因或者个人原因,习惯了三餐不定时定量吃。有些人是因为工作繁忙,有些人是出于惫懒心理,经常这顿不吃,下顿狂吃。冬季食量增加,更容易造成暴食的情况。这些行为对于胃来讲是很大的负担,很容易引起胃病复发。

要知道,饥饿时胃中空空,胃粘膜分泌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壁是一种不良刺激;暴饮暴食又使胃壁过度扩张,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这都会对胃造成很大的伤害。

所以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及食量,进餐定时定量是非常重要的。

早餐提供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0%~30%,午餐应占30%~40%,晚餐应占30%~40%。

按日常生活习惯和消化系统生理特点,一日三餐中的两餐间隔以4~5小时为宜。两餐间隔时间太长,就容易感到饥饿,以致影响工作效率。两餐间隔时间太短,胃还没有排空,就接纳下顿食物,胃肠道得不到适当休息,也会受到损伤。

当然,这些只是一些合适的时间建议,大家可根据职业、劳动强度和生活强度进行调整,以自身生活方面为主。

除了主食之外,有些人也喜欢吃各种零食。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但是来自零食的能量要计入全天能量摄入之中。

2.避免过多食用强刺激性食物

虽然冬天吃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或者端上桌还在滋滋冒响的烧烤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种人间享受,但是喜欢吃这两样还有油炸食品的朋友们注意了,它们都属于强刺激性食物。对于胃病患者而言,要避免过多食用强刺激性食物。

强刺激性的辛辣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同时,这些食物进入肠道后,肠道运动就会加快并且变得不规律。当然,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都有特异性,应该根据个人适当调整,毋需完全禁食。

肉类、煎炸食品、花生米、奶油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就会延迟胃排空,加重上腹胀痛、嗳气等症状。所以,慢性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低脂肪、高蛋白质为主,不要吃太荤、太油腻的食物。

慢性胃病患者还要忌过热、过凉的食物及饮料。食物温度过高,可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过低又会引起胃壁毛细血管收缩,不利于黏膜的血液供应,对胃病的康复有害。

冬季吃水果也要多多注意。水果多属凉性,可以加热后再食用。加热可以使水果的纤维软化,对肠道的刺激也会减小。苹果、桃、菠萝等所含的怕热营养素较少,加热吃同样能获得水果的大部分好处,如膳食纤维、矿物质等。

3.喝茶养胃,绿茶不如红茶

寒冷天气里,来上一杯热气氤氲的茶水,不仅不会损害胃部健康,还可以暖胃养胃。

对于胃部来说,喝茶则具有解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大量进食肉、蛋、奶等食物,会产生饱闷感,也会感到口渴。在饭后喝茶,可使茶汁与脂肪类食物形成乳浊液,促进胃内食物排空,使胃部舒畅。

坊间传闻“绿茶伤胃,红茶养胃”,虽不尽然,但是如果要养胃,喝绿茶确实不如红茶效果好。绿茶中茶多酚含量多,对胃有一定刺激作用;而红茶是经发酵烘制而成,茶多酚含量相对较少。泡红茶最好用敞口杯,不要等杯中水喝尽再补充热水,最好在水剩下1/3时就续水,以便茶汤保持适宜浓度和温度。

需要提醒的是,茶叶中因含有大量多酚类物质,易与蛋白质、铁等物质发生凝固,不易被肠道黏膜吸收,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和铁质的消化吸收,因此进食海鲜、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后不宜立即饮茶。

4.注意腹部保暖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等疾病患者,要做好上腹部的保暖工作,如穿上保暖效果好的棉背心或棉兜肚,外出时要防冷风刺激,勿逆风行走。

切忌“要风度不要温度”的谬论,只要搭配得当,穿得暖暖的,也能美美的。

5.保持乐观情绪

精神紧张、心理矛盾、焦虑压抑、情绪不宁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酸分泌增多,胃黏液分泌减少,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引起溃疡病、胃炎或胃病症状加重。因此,患了胃病之后,一定要制怒戒躁,心平气和,做到“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

最后,小编忠告,注意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患了胃病一定要遵医嘱治疗。本号持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kpm.com/jbyf/10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