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诊脉给你15个方向

2020-12-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察至数

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

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

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

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在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其具体方法是: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

6.察脉律

在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察脉的流利程度

在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具体方法是: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8.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

9.察脉的力度

在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察特殊脉形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这都是相兼脉。

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如,脉浮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12.察脉的更代

察脉的更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察脉象变化是否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二是诊察由一种脉象更代为另一种脉象是否符合正常规律。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象的变化规律,才能诊察脉的更代。

古代医家诊脉,脉的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察脉的更代被忽视了。现已证实:代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脉来一止”,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察脉的更代,首先要掌握季节脉和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若脉的更代不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表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及其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按季节脉的变化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秋季之脉应显浮象。若春季其脉不弦,秋季其脉不浮,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的变化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又如《脉经》说:“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其脉代绝者死。”这些实例说明,察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察革脉

察革脉主要是诊察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后人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使其诊断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据考证,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诊察,既可诊断脉象变化是否主病,又可诊断脉象变化与病症的内在联系,还可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后世脉书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脉诊的重大损失。应该提倡按病变规律诊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充分发挥脉诊诊断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可忽视。

14.察独

在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如《诊家枢要》说:“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如《脉理求真》曰:“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张景岳的方法略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察独,其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显然,张景岳对察独的方法又有所创新。

总之,察独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首先要掌握正常脉象的普遍规律和不同体质的脉象特点,在同中求异,在常中求变。这种方法,若能运用自如,不失为诊察病脉的捷径。

15.察胃、根、神

古代医家认为,胃、根、神是脉的三要素,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因此,察脉的胃根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察胃根神的具体方法,非常复杂,且因字数太多,请大家参见其他脉书,具体内容没太大出入。故从略。

以上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十五个方面,从诊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入手,首先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然后,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抓关键,识要领,逐渐积累诊察复杂脉象的经验,再图精益求精。

拓展阅读:

同样是诊脉,为什么水平差这么多?这些诊脉要诀都做到了吗?入手诊脉要诀[原文]

诊脉之法,须明端的①,令人仰掌,骱②后寻觅,三指排均,分寸关尺,各循③本部,搭指调息④。

候脉往来,一呼一吸,探其至数,或慢或急。浮中沉取,表里分别,浮候十五,中沉同律⑤,四十五至,总看法则,浮沉迟数,提纲不忒⑥。再分部位,各候五十,内外推求,脏腑虚实,浮表沉里,迟寒数热,暑湿燥风,六淫⑦之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六淫七情,以症合脉,细心详察,慎不可忽。

诊法既明,始堪⑧用剂。兼⑨病施药,详于后诀。

[提要]

此段文字主要讲述诊脉的方法、程序及临床意义。

[注释]

①端的:始末。

②骱:骨节相衔接之处。

③循:按着次序移动。

④调息:调节呼吸。

⑤律:法则。

⑥忒:差错。

⑦六淫:自然界气候异常产生的六种致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

⑧堪:经得起,或受得住。

⑨兼:同时具有或涉及多种事物。

[译文]

至于诊脉的方法,须明白其整个过程。首先让患者掌心向上平放,医者在患者桡骨茎突后探寻脉体,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均匀地排布其上,分别对应脉体的寸、关、尺三部,按次序挪动手指头以探寻脉体本部后,手指搭于其上,同时调节自己的呼吸使其稳定均匀。等候脉象往来之时,医者以均匀的一呼一吸来衡量患者脉搏的至数,或和缓,或急迫。然后,通过浮取、中取、沉取探察脉象,以判断病位在表还是在里,浮取切脉需要考察脉搏十五次,中取、沉取也要按照同样的法则,这样切脉一共需要考察脉搏四十五次,概括来讲,浮、沉、迟、数这四大提纲脉象的辨识不能有差错。然后,医者需要切按寸、关、尺三部分别考察脉搏五十次,通过司外揣内的方法推求脏腑的虚实。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此可从脉象断之。至于致病因素,有暑、湿、燥、风等六淫,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究竟何者为致病之因,需要参合症状和脉象一起分析,细心考察,仔细审度,方可明了。诊脉明确之后,才能处方用药,进行治疗。至于如何结合疾病证候采用药,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歌诀中会详细谈到。

结合本段文字的描述,在医生给患者诊脉的过程中,有几点细节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是“各循本部”,要求医生按照次序挪动指头以确定寸关尺三部,观之今日临床,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至于这样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无必要,以及不按照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即寸关尺三部的位置确定,对我们收集脉象信息,并由此指导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想象,如果寸关尺的位置错了,依据错误的脉象做出的诊治会是怎样的后果。二是“搭指调息”。要求医生在确定寸关尺位置后,要调节自己的呼吸,使其平稳均匀。这样做的必要性体现在,我们需要根据一呼一吸之间患者的脉搏次数来判断脉象的迟数,由此确定疾病性质的寒热。但是,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一呼一吸之间究竟是多久,不同医生在诊脉时其一呼一吸的时间是否会一样,如果不一样,究竟会有多大差距,这个差距对患者脉象的诊断有无影响,有多大的影响。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三是“浮中沉取”。医生切脉不能随意搭指,妄下结论,应该分浮、中、沉三个层次进行诊脉。这样做的意义,一方面为了辨识表里虚实,另一方面一些特殊脉象,比如芤脉,只有经过浮中沉取才能觉察。四是“以症合脉”。中医收集疾病信息的主要方法是望闻问切,每种方法会收集到不同的疾病信息,都有其片面和不足,为了防止错诊和漏诊,我们提倡四诊合参。因此,脉象虽是医生从患者身上获得的一种重要疾病信息,它能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但是,临床上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要和疾病证候结合考虑,对于临床医生,不提倡仅凭脉象诊断。此外,四诊收集的疾病信息并非都能反映出疾病本质,换句话说,有的信息和疾病本质一致,有的则不一致,故医者必须分清疾病信息的真假。就脉象来说,它同样存在与疾病本质一致和不一致的问题。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就存在脉象取舍的问题,这需要医生对疾病信息进行认真全面分析,如果脉象是假象,不能反映证候本质,就应该舍去脉象,而以其他疾病信息作为辨证依据,反之,如果疾病证候是假象,不能反映疾病本质,就应该舍去疾病证候,而以脉象作为辨证依据。

详解左右手诊脉要点,告别脉诊小白左右手诊脉歌

左右须候四时脉,四十五动①为一息。指下弦急洪紧时,便是有风兼热极。

忽然匿匿慢②沉细,冷疾缠身兼患气。贼脉③频来问五行,屋漏④雀啄⑤终不治。

①四十五动: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45次脉跳的时间。②慢:此指迟脉。③贼脉:即鬼克之脉,即病脉。④屋漏:即真脏脉中的屋漏脉,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匀,慢而无力,如屋漏残水,良久一滴。⑤雀啄:即真脏脉中的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急数,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为阴阳之道路也。”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适应,故左右手诊脉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升降,如平人应四时的常脉有:春脉微弦,夏脉微洪,秋脉微浮,冬脉微沉。平人切脉,每只手应不少于45次脉跳的时间,或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弦脉、急脉、洪脉及紧脉均为阳脉,阳胜则热,热极生风,故指下为弦、急、洪、紧脉时,表明是热极生风之证。缓脉、迟脉、沉脉、细脉均为阴脉,阴盛则寒,寒易袭阳位,主凝滞、收引,故诊得缓、迟、沉、细等脉象时,机体可见于寒邪内伤、气机阻滞之证。例如,心脉沉细,肝脉涩小,脾脉弦急,肺脉洪大,肾脉迟缓,春脉涩短,夏脉沉迟,季夏脉弦长,秋脉洪散,冬脉缓慢等,这些都是病脉,为五行相克之脉。屋漏脉主脾阳绝,雀啄脉主脾阴绝,同见屋漏雀啄脉乃脾阴阳两绝,脾主中州,灌溉五脏六腑,脾阴阳两绝无以灌四傍,故而脏腑衰竭而终将不能得以救治。

该段内容简要提出了在诊左右手脉时,须注意脉与四时的关系,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适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即是病态。

左手诊脉歌

1.左手寸口心脉歌

左手头指火之子,四十五动无他事。三十一动忽然沉,顿饭忽来还复此。

春中诊得夏须忧,夏若得之秋绝体。秋脉如斯又准前,冬若候之春必死。

左手寸脉为心脉,心五行属火,左手寸脉由心火生,为火之子;一息四十五动是当前医者调息诊脉的准则。心脉取自六菽之中,主要为浮中脉,若心脉于三十一动而止,且脉位忽然变沉,须重按始得,且在顿饭之时,心脉才又诊得浮脉。四时有所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相应,春季诊得心脉于三十一动而止,脉位偏沉,则会违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若夏季诊得上述脉象,则会违逆秋收之气,就会损伤肺;若秋季诊得此脉,则会违逆冬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若冬季诊得此脉,则会违逆春生之气,就会损伤肝。

此段简要地论述了左手寸口脉,即心脉的主病特点,着重提出心脉于三十一动止时,在脉位变沉后,对四时变化的影响。

2.左手中指肝脉歌

左手中指木相连,脉候须还来一息。二十六动沉却来,肝脏有风兼热极。

三十九动涩匿匿,本藏及筋终绝塞。一十九动便沉沉,肝绝未闻人救得。

左手中指下的脉为关部脉,左手关脉属肝脉,肝属木,肝脉准前五九之数,四十五动为一息,则是无病的征象。肝脉诊得二十六动之时,忽然有一沉脉显现,是肝热极生风之象,因肝属木,木生火,火属热,热极生风。若肝脉诊得三十九动之时,忽然出现一涩脉,为木被金克,肝主筋,金伐木,而致肝本脏及筋脉终绝塞。若肝脉诊得一十九动之时,忽然变为沉脉,合为金生成之数,肝属木,木被金伐而致肝气绝。

此段文字阐述了左手关脉的肝脉,肝脉一息四十五动,为常象。简述了脉息至数变动,而相对应生成的脉象。

3.左手尺部肾脉歌

左手肾脉指第三,四十五动无疾咎。指下急急动弦时,便是热风之脉候。

忽然来往慢慢极①,肾脏败时须且救。此病多从冷变来,疗之开破千金口。

二十五动沉却来,肾绝医人无好手。努力黄泉在眼前,纵活也应终不久。

①慢慢极:迟而又迟的脉象。

左手尺脉属肾脉,一息四十五动,是正常的脉象。诊得肾脉为急弦脉,乃是肾脉有余之证,可见风热证候。若诊得肾脉忽然来往,迟而又迟,为肾脏衰败之象,因迟主寒,肾属寒,肾部见极迟脉,为纯阴无阳,独阴不生,故可致肾脏衰败,但仍可救治。此病是因肾阴盛阳虚至极生寒而得,肾阳过虚,难以救治,必须以大量的温补之剂作为突破口,缓慢救治。若诊得肾脉二十五动之时,突有一沉脉显观,可致肾脉绝而难以医治,因二十五动为土生成之数,土克水,水得土而绝,故肾气绝而难以医治,不能久存。

此段说明左手尺部脉候肾,及其见于急弦脉、迟缓脉的主病证候特点等。

右手诊脉歌

1.右手寸口肺脉歌

右手指头肺相连,四十五动无忧虑。急极明知是中风,更看二十余七度。

忽然指下来往慢,肺冷莫言无大故。一朝肺绝脉沉沉,染病卧床思此语。

十三动而又不来,咳嗽吐脓兼难补。发直如麻只片时,扁鹊也应难救护。

右手寸脉为肺脉,一息四十五动,是无病的脉象。若诊得肺脉为极弦脉,是肺金虚衰不能制木,木盛风热愈盛,而成中风之候。诊得肺脉二十七动时,肺脉忽然来往而见迟缓脉,是寒证,肺脏见寒尚无大碍。若肺脉二十七动时,忽为沉脉则为肺绝证,肺金受伤,肺气将绝,而致染病卧床。若诊得肺脉十二动时,肺脉忽然不来,则肺已受伤,因十二动为火生成之数,火旺克金太过,肺金不能制火,金被火伤,肺络受损而致咳嗽吐脓痰,肺金已损,欲自救反被贼邪侵袭,致肺气终绝而见发直如麻,即使扁鹊也难以救治。

此段内容讲述了右手寸脉候肺,肺气将绝致终绝时脉象的变化特点及证候特征。

2.右手中指脾脉歌

右手第二指连脾,四十五动无诸疑。急动名为脾热极,食不能消定若斯。

欲知疾患多为冷,指下寻之慢极迟。吐逆不定经旬日,胃气中心得几时。

右手关脉为脾脉,一息四十五动,是无病的脉象。脾脉应为和缓之势,若诊得脾脉动而急,为脾热证,脾土被风热所乘,运化功能失常,故不能腐谷消食。脾脏本喜温而恶寒,若脾病见寒证,脾脉表现为慢而迟,迟主寒,所以知道脾病为冷疾。脾主土,在变动为哕,故可见吐逆,但旬十日为土生成之数,若旬十日而吐逆不定,乃脾气衰败之象,脾之恶气上冲于胃,胃气上逆于心,心为君主之官,被恶气所犯,所生亦不能得几时。

此段文字讲述右手关脉候脾,脾主运化,若脾脉运化失常,因邪气侵袭所致,脾病热极时脉动而急,脾病冷疾时脉慢而迟。

3.右手尺部命门脉歌

右手命脉三指下,四十五动不须怕。一十九动默沉沉,百死无生命绝也。

指下急急动如弦,肾脏有风尤莫治。七动沉沉更不来,努力今朝应是死。

右手风脉为命门脉,一息四十五动而不歇止,是手厥阴心包之气全,不必惧怕。若命门称于一十九动时,忽见一沉脉动,为百死无生,命绝,因一十九动合生成之数皆属于金,金旺克木,风木之生气被克,生发不能,故百死无生,命绝也。若命门脉急动如弦,是肾水伤之象,因右尺主少阳相火,少阳为春生之木,火为龙雷之火,若脉弦而且急,是为风火相煽,火与风皆为耗水之物,故致肾水伤。右尺又为命门真火,其脉当流利而滑沉,若命门脉七动之时,忽然脉沉而又沉,不能复来,为命门之真火绝也,七动为火之成数,此一点真火是人身之根本,今既已绝,则必死无疑。

此段文字描述了右尺部命门脉脉象变化时的主病特点及证候特征。

脉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学好脉学,背诵一些脉诀是十分必要的。

练习诊脉应以缓脉为标准

作者/王象礼、赵通理

缓脉,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虚不实、不迟不数的一种正常脉象,也就是在无病时的一种脉象。初学练习诊脉的时候,必须先掌握缓脉,就是以缓脉做为标准进行对比。比此脉接近皮肤的就叫做浮,比此脉接近筋骨的就叫做沉,比此脉大的就叫做洪,比此脉小的就叫做微,比此脉有力的就叫做实,比此脉无力的就叫做虚,比此脉快的就叫做数,比此脉慢的就叫做迟,比此脉流动滑利的就叫做滑脉,比此脉流动涩滞的就叫做涩脉。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翰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者/王象礼、赵通理。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

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

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此乃肺主气,为气之源动力,明鉴也。

或问: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答曰: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既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脉法炼习开始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指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余氏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学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活,则感觉不到。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个人体会修炼此步法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祖训: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第四讲:脉象之首脉——郁脉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得粗与细;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乃相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理论分析:人之所病,不外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房室金虫所伤。不论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受损部位的经气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等;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

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何脏何腑何经之病变。

左寸出现郁脉心脏出现问题或左侧头部出现问题右寸出现郁脉肺脏出现问题或右侧头部出现问题左关出现郁脉肝胆出现问题右关出现郁脉脾胃出现问题左尺出现郁脉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右尺出现郁脉右侧腰腿部、子宫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时用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虚),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第五讲:切脉如捉贼

切脉是找出病变性质,病变的部位,好比寻找入室之盗贼。

贼有外贼家贼之分;病有外感内伤之别。

贼有翻墙撬门开窗等入门途径;病有自口经皮肤循经络之不同。

贼有潜藏,病有伏邪。

擒贼先擒其贼王,治病必求于根本。

明白邪之特点,就如同知道贼之特性.

切脉如捉贼,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此间关键是要明白贼之特性.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风令脉浮,寒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此乃六淫贼邪之特点。

外邪致病,各有特点,此乃外邪本身个性使然。

邪气伤人,无论伤何经何脏,在寸口均有反应。

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主皮毛,易伤风邪;肺经受风,六脉皆浮;经气源头,右寸独郁。

寒邪伤人,首犯太阳,膀胱寒水,同气相召;经循背项,腰背颈僵;右尺郁紧,此乃明证。

夏伤暑湿,湿困脾土;脾失健运,四肢酸楚;升降失常,大便稀溏;右关郁浮,时时见濡。

秋燥伤肺,易伤肺阴;干咳痰少,肺阴亏耗;毛发脱落,皮肤干燥;右寸短促,郁浮兼见。

火邪从君,日夜难眠;日久伤阴,亏及血分;心受其累,头亦昏沉;左寸浮数,郁虚同现。

六淫伤人,从外而入;单邪较少,数邪同侵;临证巡查,当明贼性;六部详看,仔细分明。

大怒伤肝,胁肋相煎;气血逆乱,大厥可生;肝郁克土,脾胃受损;详查左关,郁实弦见。

久怒气结,胁痛连连;肝胆郁涩,久生癥结;散结疏肝,别忘养阴;左关如豆,癥结已成。

过喜伤心,致气涣散;君心涣散,其脉自乱;脉缓无力,浮郁而散;恐能胜喜,临证不难。

忧思气结,脾脏受困;清阳不升,头昏脑沉;四肢乏力,精神困顿;右关郁涩,大怒可胜。

悲为肺志,其令气消;肺叶不主,开阖失司;面色苍白,冷汗流离;右寸虚浮,可用喜胜。

惊恐为患,可使气怯;肾主二便,伤及失禁;夜卧恐惧,由肾及心;右尺郁散,左寸时现。

七情内伤,自内而生;家有叛贼,内乱难惩;药之无功,相胜可平;脉法自然,魔由心生。

第六讲:常见脉象描述

浮脉行于皮肤表,似同枯木水上漂;沉脉伏于筋骨间,推筋至骨用力寻;

迟脉一息唯三至,分钟少于六十行;数脉一息五六至,九十以上为数频;

滑脉滑利如走珠,妊娠脉上可体验;涩脉往来实艰难,有中似无应指间;

虚脉按之即无力,虚如葱管弱如棉;实脉举按力均强,如按竹棍好思量;

长脉不过体位长,位越三关向肘长;短脉寸尺向关缩,三指并紧方可摸;

洪脉来大去时小,指下炎炎如火烧;微脉细微如丝线,似有似无静心寻;

紧脉如被绳索绕,经气被束心明了;溪水流入宽河床,流行无力即为缓;

芤脉其意为中空,阴血溢出脉管中;弦脉好似一根弦,端直而长病主肝;

缓脉充盈为之濡,湿邪停滞阳被阻;细脉稍比微脉粗,阴血亏少脉无助;

结脉缓慢时一止,止中尚无定数寻;代脉本为代偿意,时动时止有定数;促脉乃是急促间,阳强阴弱脉暂停;二十一种常见脉,临证必须心里明。

第七讲:八纲脉的理解

古人云: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其实不然,切脉要学也容易,上面几讲,对脉象有大体的了解了,但临证还是有困难。

初学者首先必须明白“八纲脉”。

即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此八脉为脉象基本纲领,必须要熟练的掌握。

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

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贼性;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细、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

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无力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按呼吸来量,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具体而言,超过90次每分钟为数,少于60次每分钟为迟。

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但也绝对,当兵的军人或干重体力活的人,多少于60次每分钟。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

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血管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想熟练掌握此脉,切孕妇脉五十人以上,即可之下明了。)

涩为阴份不足,血管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第八讲:切脉如抚琴

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

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脉象难明。

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

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切脉之境界,非言语可以描绘,上述过于玄妙,临证可从基本学起。但一点必须切记:不可过于紧张;不可过于松懈!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驱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

比如:胃食管返流病,在右侧寸口可以见到脉象有上越之势。此胃气上逆所致。胃气上逆,自然胃酸向上返流了。

比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发作之前,可以切到左右寸口也有上越之势,此乃气血并走于上。比如:下焦寒湿或湿热过重,阳气不得升腾,脉象有下驱之势。比如:大气下陷的病人,心肺脉几乎不显,脉象有下陷之势。

第九讲:正常脉象的理解

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有力。

阳脉居表,阴脉居里,阴阳相合,则不浮不沉。

正常脉切取时的感觉:举之(轻取)有脉,但弱;寻之(重按)有根,也弱;按之(不轻不重)有力,正是阴阳相合的结果。

病理脉象则反之,如:脉浮,伴沉取无脉,则为阴脉不足,阳脉过旺。桂枝汤——脉浮缓,阳强而阴弱

脉沉,伴轻取无脉,则为阳脉不足,阴脉过旺。四逆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

明白上述两句话,即明白“脉为阴阳两脉之复合而成”。

浮取阳脉沉取阴脉不浮不沉阴阳调和

第十讲:一些特定的脉象(源自脉经)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小肠有热,小便赤黄。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者。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状,多惊少力。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实不安,身躯习习也。

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苦逆冷,妇人月使不调,三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逆冷,胁下有邪气相引痛。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耳聋怅怅善鸣。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锥刀所刺,无休息时。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苦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苦肠中伏伏,不思饮食,得食不能消。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少腹满,引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厌寐。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热。

第十一讲:脉象的描述

临床上许多医生描述脉象时,就一句话,如:脉浮。这是非常不准确的,切脉时,诊察的是左右寸关尺共六个部位的脉象,这六个部位反应了人体五脏六腑的状况。一句脉浮,是不能概括的,如果六脉皆浮可以这样描述,但往往六个部位的脉象各有不同。因此,个人认为脉象的描述,应该分六个部位描述,为了简化可以只描述异常部位的脉象,比如:左关弦,右关弱,其余四个部位正常可以不用描述。能够这样分部位描述,说明你对病机已经非常明了,单从脉象就可以知道辨证的思路,用药的思路。初学者,建议对六个部位分别描述,养成好的习惯。不能搞不清脉象,自己骗自己,随便一个脉滑(举例)就糊弄过去了!切忌!举个例子来分析:某天,你诊疗室来了一群感冒患者,诉:最近感冒了,来抓几副中药吃。然后伸手要你切脉!第一个患者:六脉浮数。第二个患者:六脉浮紧。第三个患者:六脉浮濡。第四个患者:六脉沉紧。第五个患者:六脉浮细而弱。第六个患者:左关浮郁,左寸稍弱;右寸关浮郁,有上越之势。分析:第一个患者脉浮为风,数为热。诊断:风热感冒。可以采用银翘散加减。第二个患者脉浮为风,紧为寒。诊断:风寒感冒。可以采用麻黄汤加减。第三个患者脉浮为风,濡为夹湿。诊断:感冒夹湿。可以采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第四个患者沉主里,紧主寒,为寒邪深入,可以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第五个患者浮为风,细弱为气虚。诊断:气虚感冒。可以采用如屏风散加减。第六个患者:肝气不升,胃气不降,邪犯少阳证。小柴胡汤主之!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分析脉象必须要明白各种邪气的特点,切脉如捉贼,邪气特点明白,切脉时就轻松知道是感受什么病邪了。

第十二讲:典型案例分析

患者宋某男50岁头昏三月。患者三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无头痛、恶心,无视物旋转,医院就诊,行TCD检查,结果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静滴丹参注射液五天,未见明显好转,自购盐酸氟桂利秦胶囊,服用半月,病情未见明显减轻,经邻居介绍请来就诊。就诊时症状同前所述,头昏沉,精神较差。血压/75mmhg,心率68次/分。切脉:左寸浮取无脉,沉取细软,左关郁涩,右关郁涩,右尺沉细。舌根部苔白滑。问诊:大便是否不规律,时干时稀,患者点头;上楼或干体力活时是否短气,患者点头;心情是否烦躁,患者点头。诊断:眩晕处方:附子40克(先煎2小时)红藤30克艾叶10克小茴香15克人参15克桂枝15克生牡蛎30克枳壳10克桔梗15克葛根30克木香20克虎杖15克甘草8克三剂疗效:患者服用一剂后解稀大便许多,头昏大为减轻,三剂病若失。分析:患者左寸浮取无脉,即左寸阳脉绝,无小肠脉,此反应患者小肠经气不通畅;右尺沉细,反映肾阳虚衰,结合小肠脉无,可以推断小肠受寒邪所困,患者大便不规律即是明证,治疗上采用附子、红藤、艾叶、小茴香来解决小肠寒邪淤滞问题;左关及右关郁涩,反映患者中焦气机不畅,上楼或干体力劳动就会感到气不足,提不上气来,且已有化火的征象(患者心烦躁),采用枳壳陪桔梗,条畅中焦气机,桔梗量大于枳壳,以提气为主,同时用虎杖清泻肝胆火,用木香醒脾理气;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经与心脏相邻,小肠有寒,心脏也受寒邪影响,用人参补心气,桂枝温心阳,生牡蛎入肾,收摄肾水,水制约则火自旺;葛根升发阳气,甘草调和药性。通观全方:心阳得振、心气得充、中焦气机得畅、小肠寒邪得温、下焦肾阳得补,所以起效较快。在辨证用药当中,如果不会切脉,只是问诊出头昏,则无法知病之根源,取效较难。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传煴百年

对经前紧张综合症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kpm.com/jbzl/10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