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斋9临证识药录

2021-3-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入门?经典?临床

医聊斋临证识药录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武大夫《医聊斋临证识药录》一篇。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医聊斋》临证识药录

医之识药,在于读书、临证、辩物。其中临证最为紧要,所谓“屡用达药”。兹录临证识药心得如次,以为抛砖。

1.虎杖

虎杖,荆楚谓“活血莲”者是,长于活血,解毒,利水。药性平和,《纲目》载:“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为饮,色如琥珀可爱,甚甘美。”可作饮料、食疗开发。

乙肝病毒,缠绵难去,宜疏调缓图。尊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每于疏运肝脾等剂中,不用所谓“抗病毒”之板蓝根、大青叶之类,取虎杖15–30克配入,扬其活血解毒之长,庶无苦寒败胃之弊,颇为得手。

慢性胃炎心下痞满、疼痛,多与半夏泻心汤,每合入虎杖之主“心腹胀痛”(《纲目》),颇验。胆汁返流性胃炎,于辨证论治基础上,取虎杖30克,制呕苦、止痛较快。

痛风,血尿酸异常增高。小关节肿痛(甚则变形),肾脏形成痛风结石(久则有肾功能衰竭之虞)。服降尿酸西药别嘌醇、秋水仙碱副作用大,病家多难久服。虎杖“破留血症结”;“利小便,压一切热毒”;又主“风在骨节间”(《纲目》),每取30–60克,配入土茯苓、萆薢、当归等合辨证方中,一可降血尿酸,二可下痛风石,三可解毒、消肿、益肾。

尿路结石,无论部位高下,皆择虎杖。其“主小便五淋”《纲目》载有其砂石淋的验案,赖其通行郁滞力强也。

前列腺病,如叶天士论“败精阻窍,湿热内蒸”,举古方虎杖散(虎杖杜牛膝麝香)“宣窍通府”。余每以大剂虎杖,合于辩证方中,如治标合通关散之类,治本则加入五子衍宗丸之类,孰加路路通、留行子等,宣窍之功不诬。

某君病黄疸,每输液即发寒热、呕,进茵陈剂效缓。邀虎杖30克入小柴胡汤内,3剂得谷,两周黄悉退。

“胆石”与肝郁有关,治石不治肝,非其治也。虎杖活血破结,既可化石下石,又利于肝胆疏泄,屡喜择之与白芍相配。2.附子

尝叹:非大毒莫治大病!譬如附子之燥烈,令世人望而却步。然其补虚则回阳救逆,平险解厄;攻邪如逐寒除湿,离照阴霾。

曾治某壮,胆手术及脾切除后目发黄、鼻衄咽痛,其黄并不晦暗,然神倦如痴,胆怯不寐,畏寒肢凉,脘胀便溏,脉沉舌淡,乃设温补肝胆,通阳退黄,附片初用8g,得效后递增至30g,不仅黄疸消退,咽痛、鼻衄亦较快制止,精神日振。

某翁酒客形丰,发心绞痛,初用温胆汤化裁有效,然脉迟,胸闷多日不见好转,心率不及50次/分,思之,附子通心阳可乎?痰热体质看似不宜,乃合胆南星寒热相辅,既化痰热,又通心阳。药到即现转机,病翁愉悦,10余剂后复查心电图,心肌受损及房室传导阻滞均告消除。3.紫菀   

紫菀咳嗽常药,然其“下气”、“调中”、“去蛊毒”《纲目》)、“通调水道(《本草求真》之功,殊少识用。

尿路结石,自肾而下,一路狭窄关隘碍阻。非择通达下行力强之将而难胜,每取紫菀10g~15g,配入补肾下气消瘀诸药中,有夺关之勇,如治某公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肾盂积水经肾气丸加牛膝、地龙等,重用紫菀,不及半月,连续2天内先后排出黄豆大小结石2枚。

肝硬化腹水,气血水清浊相干,肝牌肾气化失司。紫菀可行腹中寒热结气以助气化。如某叟腹大足肿,腹胀尿少,以紫菀合入培土达木消瘀阵中,次日得畅尿。4.枸杞子   

枸杞子,益肝肾:“诸子皆降”,故又滑润下气;且“散肿疮”(《纲目》)。

萎缩性胃炎,老年胃痛,虽呃逆、嘈杂,属虚居多,用枸杞子一可和胃降逆,二可补肾益胃。肾胃相关也。常于补脾益胃中加枸杞子15g~30:,并嘱病家备枸杞子之多肉者长期啖用,每日3次少量服,可强胃防变。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亦习用枸杞子,以益肝肾,散肿疮,可期促进溃疡愈合,10年前,给某青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以黄土汤、补中益气汤增损加枸杞子,2月痊愈。5.芡实   

芡实涩精药,补脾固肾,“健其土气,仍是肾经之药"(陈士铎《辨证录》),性味甘平,又利食疗。

黄疽日久不退呕吐不止,尽是诞唾粘稠,此脾精之失也,急当筑土摄精,不可迟疑。

某农病延半年,证同上述,柴胡辈投之杳杳,乃以重剂芡实30g~60g,合山药、益智、苡仁、车前辈中,药至呕减,周余思食,2个月黄退。后虽用健牌疏肝,芡实始终相随,如此再服药2月余,肝功正常,至今未复发。

肝腹水久利不下者,当固守中州,且邪水之来,亦脾精之泄漏,补脾涩精是为要,我用陈士《辨证录中满门》之温土汤,《臌胀门》之芡术汤皆见效,其中芡实量大,15g~60g。

蛋白倒置、蛋白尿等肝肾难症,亦属脾肾精漏,庶属仲景所言“失精”家。益脾肾,涩阴精,芡实为首选之药。(此文原发表于江西中医药年第27卷第2期)

以下图文摘自网络

虎杖: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别名:大虫杖、苦杖。

来源:为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其叶亦供药用。野生与栽培均有。

产地:主产于河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

功效与作用:1、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虎杖煎剂(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或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虎杖水煎剂液(10%)对流感亚州甲型京科68~1株病毒,孤儿病毒、单纯疮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肝、脾经。

功能:祛风除湿,破血通经,消炎止痛。

主治:风湿腰腿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妇女经闭、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虎杖的主治,其血之功与天名精相似,其疗风之功与王不留行同。故对治妇科疾病、风湿关节痛、肝炎等有效。治腹内积聚,四肢沉重,月经不调,以及黄疸肝炎等。虎杖一味煎服;治风湿腰腿痛,四肢麻木,常与川牛膝、五加皮等配伍,以增加疗效。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用量:9~30g,或浸酒。外用研末或煎水洗。

附子: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天雄、乌头。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加工而成。母根四川省称为川乌。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省的江油县、安县。陕西、云南、湖南,也有生产。

采收加工:6月下旬(夏至)至7月初(小暑)挖出乌头根部洗净泥土,选取侧生块根称为泥附,再按不同的规格进行加工。

1、盐附子。选打个泥附洗净,放入氯化镁(卤水)及食盐混合溶液中,浸泡数日捞出晾晒至半干,再浸入氯化镁溶液中随时添加食盐,使之保持过饱和状态,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附子内外均有食盐结晶附着时晒干。

2、附子瓣。将中小个泥附洗净后,刮去外皮纵切两瓣,放入氯化镁的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后以清水漂洗干净,以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使之染成浓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烘半干后再晒干。

3、黑附片。将小个泥附洗净,不刮外皮,放入氯化镁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以清水漂洗干净,切成5毫米的纵片,加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亦染成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烘干或晒干。

4、白附片。加工方法略同黑附片。但需刮去外皮不加染色。加热煮至透明,晒半干用硫磺熏成白色,晒干。

炮制:生用,或照附子瓣,片方法再制。

附子瓣:体形略小于盐附子。纵切面边沿突起中心凹陷。内外均淡棕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质坚硬角质状,不易碎断。对光照视呈半透明体。显纵形筋脉线(木质部)外表面亦带有疣突及支根和芽痕凹。味淡平。

以色黄光亮,无霉霜,块均匀者为佳。

炮制:与黑豆同煮至透,无麻辣味后切片。

黑附片:呈不规则的片状,厚约3~4毫米。外皮黑褐色。内色棕黄。质坚硬角质状有光泽。

以片大均匀,色棕黄,坚硬,无白心者为佳。

白附片:其形状气味与黑附片相同。全体呈淡黄白色。

以片大,色白,透明,厚薄均匀者为佳。

炮制:黑白附片多用产地已制的成品。

性味: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十二经。

功能:回阳补火,逐火寒湿。

主治:用于阴寒内盛,大吐、大泻、大汗,身凉肢冷,阳衰欲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脾阳衰弱的泄泻久泻,形寒畏冷,风寒湿痹。

临床应用:附子只适宜于阴虚阴盛、全身功能衰退之症。使用附子的参考指征是:1、脉沉迟无力或细弱;2、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冷;3、小便清长,大便稀烂,次数增多属于阳虚泄泻者;4、面色苍白、唇淡、多诞、舌白腻而质胖。此外,还可参考下列条件:下肢浮肿、嗜睡、自汗。根据以上基本症状,再结合其它证候,适当配伍。

1、治阴症水肿(阴水)。凡水肿而伴有全身功能衰退或衰竭的症状者,属于阴水,常见于慢性肾炎和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此时患者有显著的脾肾阳虚症状,单用一般利水剂己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加用附子、干姜等药以温肾祛寒,温脾利水,活跃全身功能(主要是血液循环功能)。一般可在五苓散基础上加干姜、附子,或用温阳利水汤。如需加强健脾行气作用,则用干姜、附子配白术、甘草、厚朴、木香等,方如实脾饮(此方为治阴水的代表方剂)。此方对寒湿型的肝硬化腹水也适用,用附子温肾后,不但能够利水,而且能显著增进食欲。

2、治亡阳厥逆,即休克虚脱,表现为肌肤冰冷、呼吸气微、四肢厥逆(厥逆是冷而不温的意思)、脉微细活沉伏,同由于循环衰竭所致,须用附子、干姜、人参等温阳救逆(强心而抗休克),程度较轻者用附子汤,重者用四你逆,更重者用参附汤,如冷汗淋漓较严重则再加龙骨、牡蛎、五味子。

3、治阳虚休衰,尤其肾阳虚弱(所谓命门火不足),下半身常觉冷,腰膝酸软冷痛,小腹冷而有牵扯痛,小便次数多,脉细弱。常见于久患慢性病者,或老人体弱。此时在补剂中宜加附子,收效可更速。配山萸肉、熟地,如附桂八味丸,或配杜仲、杞子、淮山药等,如右归饮。

4、治风寒湿痹,尤其寒气偏胜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显著,遇寒即发,得温则解,并常伴畏寒、肢冷、苔白、脉弦细等证候,可用附子配桂枝,如桂枝加附子汤。

5、治寒症腹痛。由于脾肾虚寒所致的肠鸣腹痛,胃脘痛、口吐清水或粘痰、大便稀烂货或泄泻、手足欠温、脉弦细(可见于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结肠炎等),可用附子配干姜、党参、白术等,方如附子理中汤。

此外,附子还可用于温化寒饮。如痰饮在肺而寒象较严重者,常觉背寒,并有虚寒喘咳(如支气管哮喘、某些类型的慢性支气管炎),除用麻黄、五味子、半夏外,有时还要加附子温肾。

使用注意:1、阴虚和热症忌用。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宜用附子:1、脉实数或洪大;2、大便热结;3、发高热;4、内热外寒、真热假寒;以上四种情况属热症,如无妄投附子,恰如火上添油,越烧越烈,会出现口鼻出血,甚至抽搐等反应;5、心脏病而见房室传导阻滞,也不宜用附子。至于有一般禁用。

2、附子宜熟用。生附子易中毒不宜用。附子经煮沸一小时以上,其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即已降低,但强心作用仍保存。因此,含有附子的汤药最低限度须久煎至一小时以上。

3、附子中毒的症状为四肢麻木(从手指开始)、眩晕和衰弱感、出汗、流涎、恶心,更严重者为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抽搐、昏迷。救治方法轻者作一般处理,如洗胃、保暖等,较重者需注射阿托品。中药用生姜g,甘草15g,水煎服,或用绿豆90~g,浓煎服用,对轻症中毒患者,有一定解毒作用。

4、实验证明,甘草或干姜与熟附片同煎煮,可使熟附片的毒性降低。因此,前人在祛寒剂中往往用甘草、干姜配附子,是有其科学根据的,不仅能加强温里作用,且可减少附子毒性。

5、习惯上附子忌与贝母、瓜蒌、白芨、半夏、白蔹等同用。

6、附子药一般以温服较好,也有人主张极度阳虚者宜热服(取其有助阳之意),而下部虚寒、上部假热,有面红、狂躁等症候者宜冷服。

用量:熟附片用量不宜过重,以免中毒。如作药引加强补药作用时,用1.5~4.5g便可;用作强心、温中散寒止痛,用4.5~9g。救治虚脱休克时,大剂有时用至18~20g,甚至30g,但须由有经验医生用药。又有些地区惯服附子的人,药用30~90g(但务须制透),这可能与个体对附子的耐受性不同有关,不过万万不能作为常规用量。总之,熟附片的常用量为3~9g。

紫菀: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子菀、小辫儿(安国)。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均为栽培。

产地:生产于河北安国、安徽毫县。

功效与作用:传统经验认为能止咳化痰,现代实验证实能显著地增加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这可能与其所含的紫菀皂甙有关。但一般认为镇咳作用不明显(也有实验谓紫菀彤有镇咳作用)。此外,有些实验还没证实紫菀有抗结核的作用。能抑制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且对动物有保护作用。另体外试验对大肠杆菌,宋农痢疾杆菌和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槲皮素有利尿作用。紫菀皂甙有很强的利尿作用。

炮制:切嘴生用或蜜制。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下其,消痰止咳。

主治:风寒咳嗽、气喘痰多、肺虚久咳咯血。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慢性咳嗽,尤其寒咳,有痰道壅塞,咳吐不爽,或痰中带血(例如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病之咳嗽),配百部、桔梗、荆芥等,方如止嗽散。如慢性咳嗽而偏于劳热,设置咳吐脓血,则需配养阴清热药如天冬、黄芩、桑白皮之类,方如紫菀汤。

使用注意:本品并非润药,故凡肺阴不足,虚火上炎者慎用,必须用时,只能在滋阴重剂内酌加少许紫菀配伍。

用量:4.5~9g。

枸杞子:为常用中药。始载《农神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杞子、血杞子。

来源:为茄科植物灌木或经栽培成小乔木状中宁枸杞的半干燥成熟浆果。多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宁夏自治区的中宁(宁安堡)、中卫、河北、天津、山东等地。此外甘肃、新疆、青海亦产。

主要成分:含甜菜硷,属生物硷。另含维生素A、B1、B2、C、钙、磷、铁等,以及色素玉米黄质。

功效与作用:补肝肾,生精血。其作用为滋养、强壮,与其所含营养物质有关。实验证明,枸杞子其有轻微的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和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肺、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润肺,明目。

主治:胆肾阳虚,腰膝酸软,虚劳咳嗽,头目眩晕,目赤生翳,消渴等症。

临床应用:为平补肝肾的常用药,不寒不热,阴虚阳虚都可用,但较多用于阴虚。

1、用于治疗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亦而属阴虚者,取其有护肝作用,常配当归、熟地补血,沙参、麦冬滋阴,川楝子疏肝,方如一贯煎。

实验方面已初步找到了治肝病的一些根据,可作为一种中药的护肝药,常服一般无副作用,但患肝病而内火炽盛者,服杞子后有时会热象加重,为免此弊,用时宜酌加清凉药。

2、用于一般体弱肾虚,腰膝酸软,甚至遗精、带下,常配熟地、杜仲、女贞子等药;如属虚劳咳嗽。则配五味子、熟地等。

3、用于眼科,治疗目眩眼花、视力减退(如早期老年性白内障),常配菊花加强明目作用,配六味地黄汤或巴戟、肉苁蓉补肾,方如杞菊地黄汤(此方治阴虚头痛亦好)、菊睛汤。

使用注意:本品补力胜于沙苑子。虽属平补,但有内热者仍应慎用。

用量:6~12g除入汤剂外,还可以浸酒或作炖品料用。

芡实: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鸡头米,芡实米。

来源: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植物芡的成熟干燥的种仁。

产地:主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等湖泊地区,其他地区亦多有产。

功效与作用:健脾止泻、补肾涩精,其作用为收敛、滋养、强壮。

炮制:生用或麸炒用。

性味:苦、涩、平。

归经:入脾、肾经。

功能:补肾,止泻,益肾涩精。

主治:脾虚泻泄,肾虚遗精,小便失禁,带下等症。

临床应用:作为收敛性强壮药,用途类似莲子和淮山药。

1、用于补肾。治遗精、夜尿、小便频数,常配金樱子、莲须、莲实、沙苑子等,方如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对慢性肾炎,可用芡实30g、红枣18g,煮猪肾常服。治小儿遗尿则配桑螵蛸。

2、用于健脾,治小儿脾虚泻尤为适宜,一般配党参、茯苓、白术、苡米、神曲等。如属肝旺脾弱,有肝热表现或自汗、可用芡实配苡米、灯芯草、莲子、独脚金等煮汤作茶饮。

3、用于祛湿,尤其治妇女白带由湿热所致而略带黄色者,常配淮山药、黄柏、车前子等,方如易黄汤。

使用注意:1、芡实药力虽然可靠,但效力甚缓,往往需服一个月一上才见效果。

2、芡实与淮山比较,两者都能健脾,但淮山补益力较强,芡实固涩力较好。

3、芡实与莲子比较,芡实偏于补肾,其健脾效能偏重从固涩方面发挥作用。莲子偏于清心,其健脾效能偏重从益气方面发挥作用。

用量:9~18g,配剂常用30g。

张武湖北荆州知名中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kpm.com/jbzl/10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