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ldquoT管rdquo和

2020-7-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T管引流是在胆总管切开处放置T管,一端通向肝管,一端通向十二指肠,由腹壁戳口穿出体外,接引流袋,常用于肝外胆道探查手术常用的引流,在进行胆道肿瘤或胆道结石手术时,切除胆管恶性肿瘤,切开的胆管后都会放置T型管。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的分泌液,因胆汁分泌是持续不断的,在非消化期,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贮存;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脏和胆囊大量排到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在十二指肠内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放置T管的常见手术:

手术名称放置位置拔管时间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3个月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3个月胰十二指肠术

部分在肝总管,另一部分胆肠吻合口,从空肠管穿出

2个月★肿瘤患者未作根治手术,引流胆汁,防止梗阻将终生携带T管且不夹管

T型管作用:

①引流胆汁和减压,防止因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胆总管内压增高,胆汁外漏而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②引流残余结石,使胆道内残余结石,泥沙样结石通过T管排出体外;

③支撑胆道,防止胆总管切口瘢痕狭窄,管腔变小,粘连狭窄等;

④经T管溶石或造影等;

⑤方便探查,在紧急情况下可及时发现并处理;

胆汁颜色的观察:金黄色:正常胆汁颜色草绿色: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白色胆汁:表示胆囊颈管或胆管内由于长期梗阻,胆汁中胆色素和胆盐被吸收,由胆囊黏膜、胆管黏膜所分泌的白色黏性物质所代替,这种白胆汁都在手术后或PTCD术后几小时引流出来脓性及泥沙样混浊:胆道内炎症感染严重及泥沙样残余结石红色胆汁:胆道内有出血,情况较为严重者可能要再次手术止血

胆汁量的观察:

胆汁由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钾、钠、钙等组成,但胆汁中无消化酶,进食或食物在消化道内,都可引起胆汁分泌增加,正常肝脏每日分泌胆汁量?ml,每日引流量为~ml。当肝细胞功能差,胆肠吻合术后十二指肠术后肠液反流,或胆总管下端梗阻时胆汁引流量会增加,较多时可能会达到ml以上,此时若无乏力,纳差,食欲下降,发热,腹胀等症状出现,可以提高引流袋放置位置(放置位置可高于腰部),减少胆汁的引流。

★注意:手术后带T管回家,胆汁量一般会逐渐减少,此时胆道没有梗阻,胆汁会逐渐流入肠道,如观察到胆汁量锐减甚至无流出,应注意引流管是否扭曲,受压或者泥沙结石堵塞T管,严重者怀疑T管是否脱出。

T管之日常护理

1、妥善固定:做标记,防脱出,用夹子,S勾行双固定,引流管长度要适宜:防止太长或太短妨碍翻身,或者活动时导致管道脱出

2、保持通常有效引流:防止扭曲,受压。引流袋放置高度:站立活动时应低于切口30cm以上,平卧时不高于腋中线,避免胆汁逆流引起感染

3、每周更换两次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4、注意观察及保护T管周围皮肤,如有胆汁侵蚀可用油膏及氧化锌软膏予涂抹以保护皮肤。

5、观察有无腹胀及黄疸,食欲,大便变白的变化,以了解胆管通畅情况。

6、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四宜四不宜原则:

四宜----宜饮食规律,丰富维生素,高蛋白,多饮水

四不宜---不宜过腻刺激性食物,不宜多吃易产生结石的食物,不宜暴饮,不宜暴食

烹饪方式以蒸煮为宜,少吃油炸类的食物,忌油腻食物及饱餐,肥胖者应当减肥,避免劳累及精神高度紧张。

7、尽量穿宽松柔软的衣服,以防引流管受压,洗浴时采用淋浴,用塑料薄膜覆盖引流管处,以防止增加感染的机会,平时生活中避免提举重物或过度活动,以免牵拉T管防止脱出。

T管拔管指征

1、T管引流时间一般为一个月以上,全身情况好转,拔管前应先夹管,一般为饭前半小时和饭后2小时空腹夹管2-4小时,然后进食后夹管2-4小时,后连续夹管24~48小时,每周自行打开2小时,3天无不适症状出现;2、无腹痛、腹胀、发热的情况发生,且黄疸症状减轻、胆汁量减少,胆汁颜色为透明金黄色,无脓液,结石或絮状物;3、通过T管造影后胆道是通畅,无残余结石,则T管继续引流24h以排出造影剂,再行拔管。

T管拔管后应注意什么?

1、拔出T管后用凡士林纱布填塞瘘口,并覆盖无菌纱布;2、拔管后引流口会有少量胆汁自窦道溢出,此为暂时现象,可用无菌纱布覆盖,避免做增加腹压的运动,低脂肪清淡饮食,如大米粥、小米粥、藕粉、米饭、馒头等,烹调时不用动物油,不添加副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减少胆汁的分泌,促进漏口闭缩,避免摄入胃肠胀气及粗纤维食物。3、拔管后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热,黄疸,大便颜色发白,茶色尿液或胆漏等不适,医院就诊。最后为大家提供一个护士为患者更换引流袋的视频: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kpm.com/jbzl/9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