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胃肠息肉切除反复又长,中医辨证保

2020-10-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近几年来,胃肠癌患者在身边屡出不穷。据调查:95%的胃肠癌是一步步从胃肠息肉转变过来的。那么,胃肠息肉一定会癌变吗?息肉该怎么治疗与预防呢?

什么是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是指一类从胃肠粘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

息肉按其所在病变部位可分为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以结直肠为主要发病部位。近年临床研究报道腺瘤性息肉是胃肠息肉中常见的息肉类型,所占比率高达50%~67%,具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

胃肠息肉的危害有哪些?

胃肠息肉可引起消化道梗阻等并发症;严重的部分息肉具有恶变倾向,可形成肿瘤,部分息肉为癌前病变。

息肉组织学可分为4类: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炎症息肉其病理性质为良性,如果息肉伴不典型增生很容易发生癌变。也就是说,炎性息肉也是可能发生癌变的。因此,如果在胃肠镜下发现炎性息肉,可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切除。

而腺瘤型息肉又分有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腺管状腺瘤,这些腺瘤性息肉最易发生癌变。

据研究,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5%-40%,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息肉越大,癌变的机会也越大。所以,防止胃肠息肉癌变的关键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息肉越好。

患胃肠息肉有哪些临床表现?

胃息肉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伴有合并症时才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出血;幽门部带蒂息肉凸入幽门时往往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

结肠直肠息肉症状比较常见,有以下不适症状:

1、便血:便血是直肠息肉的表现之一。鲜血盖于粪便表面而不与其混合。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很多人会将痔疮与肠息肉出血混淆,其实两者是不同的: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但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

2、肠道不适: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4、全身症状:息肉数量较多、病程较久者,可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虚弱表现。大量排泄粘液者,可发生低钾性心律紊乱或四肢软弱无力,易疲劳等。

就中医角度来看,胃肠息肉的成因是脾胃虚寒,脾失健运,水湿聚而成痰,痰浊与卫气交搏于胃肠,阻塞脉络,郁而成积,形成息肉,这个病因在两千年前的古籍《灵枢·水胀篇》中就有记载。

西医治疗胃肠息肉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这种方法确实直接有效,但是治标不治本,胃肠息肉的成长环境仍然存在,所以就会出现年年切年年长的情况。

而中医治病讲究标本兼治,用药精准,防止癌变。息肉、结节就是标,脾虚就是本。

家住淇滨区的李阿姨,今年65岁,身体一直很硬朗,直至几年前,李阿姨的笑容越来越少,因为排便困难、腰疼的毛病一直折磨着她,终于在儿女的劝说下,医院检查身体,被诊断为胃肠息肉。

由于年龄比较大,对于手术治疗稍有犹豫,家人一致建议采用保守治疗,去年12月份李阿姨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鹤医院(医院),到院后挂了中医科闫丽丽主任的门诊号。

闫丽丽主任运用传统中医辨证治疗,采用清热解毒、化湿消症方治疗,后用健脾运湿方调治,通过1个多月的中医辨证治疗,复查时李阿姨的肠道息肉已经消除。

专家推荐

联系我们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kpm.com/jbzl/9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