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结果临床解读之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202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examinationofduodenaljuice)
一、十二指肠引流液一般性状检验(examinationofgeneralpropertiesofduodenaljuice)
十二指肠引流液的性状观察非常重要,应注意各部分胆汁是否分段明确,各段胆汁的量、颜色、性状、比重等均应注意。淡黄或金黄色液体为胆总管胆汁(A胆汁),10~20ml,透明或略黏稠,pH7.0,比重1.~1.。棕褐色液体为胆囊胆汁(B胆汁),30~60ml,透明或较粘稠。pH6.8,比重1.~1.。柠檬黄色液体为肝胆管胆汁(C胆汁),当C胆汁流出量足够检查时即可终止引流,故量不定,透明略黏稠,pH7.4,比重1.~1.。
1.有插管禁忌证者,如食管癌、食管狭窄、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新近有遗疡病并发出血、心力衰竭、严重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可影响十二指肠引流液一般性状检验,故不宜做此试验。
2.十二指肠引流液应在空腹时采取,以尽可能减少胃液的干扰。在空腹状态下使用双腔管,可以分别采取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以尽可能地防止胃液流入十二指肠。
1.无胆汁提示胆管阻塞,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如仅无B液见于胆道梗死、胆囊收缩不良或做过胆囊手术,如再次注人g/L硫酸镁50ml后有排出,则是刺激不够所致。
2.B液黑绿色时见于胆道扩张或有感染,如在用硫酸镁前大量流出B液,常见于肝胰壶腹(奥狄)括约肌松弛,胆囊动力功能过强所致。
3.排出的胆计异常黏稠,见于胆石症所致的胆囊积液;胆汁稀淡见于慢性胆囊炎,由于浓缩功能差所引起。胆汁加入氢氧化钠仍呈混浊,见于十二指肠炎症和感染,如混有血液见于急性十二指肠炎和肿瘤。
二、十二指肠引流液显微镜检验(microscopicexaminationofduodenaljuice)
正常时偶见白细胞,20个/HP,多为中性粒细胞;正常引流液中不见红细胞,不应有结晶体、细菌及寄生虫等异常成分,可有少量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和胆道上皮细胞,多属柱状上皮细胞。
1.留取十二指肠引流液应及时送检,以免细胞及有形成分被破坏,造成镜检误差。
2.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如混入胃液,可引起混浊,给镜检造成困难。此时可加入少量弱碱后离心沉淀,取沉淀物涂片,立即镜检(但加碱过多会使细胞溶解)。
1.细胞检查
(1)白细胞:在十二指肠炎和胆道感染时可大量出现,常被染成淡黄色。慢性或病毒性肝胆病患者,经染色后可见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胆道炎、胆石症及急性肝炎等,A、B、C胆汁中均可见白细胞增多。
(2)红细胞:正常引流液中不见红细胞,少量出现可因引流管擦伤所致,十二指肠、肝、胆、胰等出血性炎症、消化性溃疡、结石或癌症时,红细胞可增多。血性标本应涂片检查有无癌细胞。
(3)癌细胞:十二指肠液的细胞学检查对胆囊癌、肝外胆管癌及胰头癌的诊断均有帮助。
(4)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可有少量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和胆道上皮细胞,多属柱状上皮细胞。十二指肠细胞多数呈卵圆形,胞体较中性粒细胞大,单个圆核,因有胆汁,被染成淡黄色。十二指肠炎时,细胞大量增多,细胞胞体肿胀,其具有折光性,呈玻璃样及淀粉样改变。胆道细胞多呈栅栏样排列,淡黄色,核清楚、偏位。胆管炎时,常成堆出现,呈灰白色团块状。
2.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患者的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尤其是B胆汁中可以检出寄生虫或虫卵,如蓝贾第鞭毛虫滋养体、蛔虫卵、钩虫卵、华支睾吸虫卵和粪类圆线蚴虫等。肝吸虫患者在胆汁中查出虫卵的概率比粪便中高。如高度怀疑寄生虫感染者,最好将胆汁离心后涂片镜检,可提高阳性率。
3.结晶正常引流液中不应有结晶体。胆结石症时常出现大量胆固醇结晶或胆红素结晶,在胆酸缺乏时可析出无色透明缺角长方形状的结晶。若伴红细胞存在,则胆结石可能性更大。有时胆固醇与胆红素结晶同时出现,提示有混合性胆结石的可能。若见灰黑色的细颗粒状无定形结晶,可加氢氧化钠鉴别,如全部溶解.则为胆盐结品。
4.黏液胆总管炎症时,黏液增多且呈螺旋状排列,因此,黏液丝的出现及其排列状态对胆管炎症的诊断及定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细菌正常人胆汁无细菌。当胆道阻塞或发生胆石症时,胆囊内常有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侵入或发生感染。在收集标本时,可能被涎液或十二指肠中的细菌所污染,故在解释细菌培养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污染的杂菌当作病原菌。标本可离心后取沉淀物制成涂片,行革兰染色后镜检。在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单独或混合感染时培养常阳性,继发于肝炎的胆管炎可能由于肝排泄毒素所引起,此时胆汁培养为阳性。除此之外,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及其他细菌的血行感染也可引起疾病。
大检联
超高性价比,惊喜带给你!
详情电联李总1365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