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和十二指肠壶腹类癌的鉴别诊断

2016-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来源:网络

十二指肠类癌起源于肠道的Kultschitzsky细胞(肠嗜铬细胞),能产生多种胺类激素,属神经内分泌肿瘤范畴,占消化道肿瘤的0.4%~1.8%。肿瘤一般较小,单发或多发。十二指肠类癌为微黄色硬结状肿瘤,位于黏膜下,肿瘤直径一般不超过2厘米。十二指肠类癌一般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较少转移。类癌可经淋巴或血行转移,亦可穿透浆膜直接浸润至周围组织内。

一、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类癌可有黑便、贫血、消瘦、黄疸或十二指肠梗阻症状;另一方面由于类癌细胞分泌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5-HT、血管舒张素、组胺、前列腺素、生长抑素、胰高糖素、胃泌素等,当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时,尤其是类癌肝转移时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直接进入体循环,可出现类癌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面、颈、上肢和躯干上部皮肤潮红和腹泻等。腹泻严重时有脱水、营养不良、哮喘,甚至出现水肿、右心衰竭等。

二、检查

1、24小时尿5-HIAA测定:尿5-HIAA排出量是目前诊断类癌和判定术后复发的重要依据之一。类癌病人排出量超过正常1~2倍。

  

2、胃肠钡餐造影:可见息肉样充盈缺损,但有时难以与腺癌鉴别。

  

3、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可在直视下观察到病变的部位、形态和病变的范围,并直接取材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4、B超和CT检查:主要用于诊断有无肝脏或腹腔淋巴结转移灶。

 

三、免疫组化

十二指肠类癌壶腹类癌Chromogranin6/8,97%*1/5,92%*Synaptophysin2/81/5,%*Leu%*NSE7/8,83%*4/5,%*S-1/80/5gastrin6/8,68%*1/5

*:数据来源于其它文献报告。

 

四、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尿液5-HIAA测定和组织病理检查等综合分析明确诊断。

 

五、预后

十二指肠类癌的5年死亡率只有5.3%。扩散至固有层肌层组织,直径2cm,核分裂活跃均为转移的危险因素。壶腹类癌更具侵袭性,4.2年的死亡率为33%。









































闄勫師鏂囦笅杞芥护娉″瀷鐢茬姸鑵轰钩澶寸姸鐧屼笉鍐嶆槸鐧?
鐥呬緥璁ㄨ绛旀闄勬洿澶氳倽璞嗙姸鏍稿彉鎬у浘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kpm.com/jbbx/2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