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源流简述1
2022-6-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53196.html
摘要:中医脾胃病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自先秦到明清,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医家均有独特的脾胃病学术观点。故从文献角度对脾胃病理论的发展源流进行整理,简述先秦两汉、魏晋唐宋、金元、明清4个历史时期医家对脾胃病的认识和贡献,以期更加清晰地探究中医脾胃病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关键词:脾胃;源流
脾主运化升清乃后天之本,胃主受纳降浊为水谷之海。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的输布而滋养全身。脾胃病是以脾胃的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失常为病理表现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于胃脘痛、痞满、呕吐、噎嗝、呃逆、嘈杂、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1],包括现代医学的食管、胃、脾、胰、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类疾病,致病因素包括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外感六淫等。病机包括升降失调、气机郁滞、湿浊困阻、病邪犯胃等[2]。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病也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因此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从先秦两汉到金元明清,脾胃学说经历了奠基、补充、鼎盛、完善的发展阶段。
1先秦两汉是脾胃学说初步形成的奠基阶段脾胃学说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未有专篇论述,但关于脾胃的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均有详细论述。《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是对脾胃功能的高度概括。《素问·太阳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素问·玉机真藏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均是对脾胃生理功能的早期论述。《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首次表述了脾胃对饮食的转运作用。
《内经》中有很多关于脾胃病因病机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阴之所生,本在五谷,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等。诸多论述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影响深远,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脾胃病因观,堪称经典之言并延续至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对现代脾胃情志致病仍具有指导意义。《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的观点,与张景岳“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脏也”的观点一脉相承。
在治疗方面,《内经》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如《灵枢·邪客》的半夏秫米汤被视为治疗胃逆不和、不得眠的主方;《素问·藏气法时》“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内经》提出的“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治痿独取阳明”等,这些法则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3],可以说《内经》初步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难经》首次描述了脾胃的解剖学形态,并附有图形[4]。《难经·十六难》论述脾胃病的病症特点:“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基础上证治结合,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思想和“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未病先防理论,尤其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实为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之源流。徐银环认为,张仲景重视脾胃阳气,首崇温补脾胃[5],并在立法、组方、用药、服法诸方面处处体现其顾护脾胃的思想。如“养胃气,存津液”,察脾胃之气测疾病传变,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6]。
《伤寒论》有大量脾胃病临床诊治的论述,如“胃家实”乃阳明病的特点,病机为燥热伤津、阳明经证治以白虎汤类,而阳明腑实的痞满燥实坚则以急下存阴的三承气汤类保津液,胃强脾弱的脾约证治以麻子仁丸;“脾家虚”以太阴虚寒为主要病机,以理中汤、四逆汤温脾为主要治法。另外,《金匮要略》对常见脾胃内伤杂病从病因病机、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及预后护理等方面都有系统论述,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补脾益气,麦门冬汤养胃阴,芍药甘草汤育胃止痛,大建中汤温胃散寒,泻心汤辛开苦降以消痞等[7-8]。可以说,《伤寒论》确立了脾胃病的辨证原则和基本治法,成为后世调治脾胃病组方用药的基础和规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