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蓝,胃你来丨春天养胃预防胃病好时机
2017-6-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很容易诱发胃病或使原有胃病加重。脾胃是后天之本,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在春季保胃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春季属“木”,“木”对应于人体属“肝”。肝在五行中,与脾土是相生相克的关系。春季的“木”应欣欣向荣,对应人体,则肝气应舒畅条达。
如肝气不舒,郁而不达,气机不畅,则不通而“痛”,进而可发生胃痛诸病;肝胃不和,可发生泛酸、烧心;肝气横逆克于脾土,则导致脾气虚弱,易发生脾虚不能统摄血液的“胃出血”病证。
所以,春天是胃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等的高发季节。平素就有胃病的人在这个季节一定要格外注意调摄饮食起居、改善生活习惯,防止“宿病”的复发;平素没有胃病之人也应注意饮食调摄,预防胃病的发作。
春天,随着外界气候的渐暖,人体内阴阳消长也随之变化。一旦机体推动平衡,就发生多种疾病,如风温、晕、癣疮等,胃病更是春季的多发病。
胃病一般是指慢性胃炎与溃疡病而言。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慢性浅表性和慢性萎缩炎症。由于这种疾病进展慢,得不到人们足够重视,往往使病情恶化。有人把胃癌的发生分为三部曲: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而溃疡病是指胃、十二指肠骨的圆形或椭圆形组织缺损,引起胃炎的各种因素都是溃疡病形成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慢性胃炎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烧灼感、食欲不振、口苦、倦怠、消瘦、贫血、头晕等。如果有规律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伴有泛酸、恶心,呕吐,并出现呕血、柏油样便,那就说明得了溃疡病。
如有上述症状,应及时求医就诊。通过钡餐拍片及纤维内镜检查,胃病不难确诊,根据不同类型的表现可采取对症治疗或对因治疗的措施。
以下是在春天养胃方面应注意的地方:
1、保持心情愉快、乐观,避免出现抑郁、焦虑、恼怒等情绪及心理状态。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说:“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讲的就是因情志失调而发病。
2、慎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激素、阿斯匹林、保泰松及一些抗凝药等。中药中过于苦寒的药物如龙胆草、苦参、黄连等,也应慎用、少用,或短时间应用。
3、戒烟酒,忌食生冷肥甘及粗糙、过硬、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饱失调、饮食不规律等不良习惯。
4、饮食调养,即食疗。可经常食用薏苡仁(苡米)、山药、大枣、茯苓、芡实等煮粥泡茶,可以起到健脾补气、强身健体的功效。
5、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专家介绍
谢静
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生
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消化内科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梅浙川教授,对原发性肝癌的基础与临床进行了相关研究;曾因参与“运用shRNA文库筛选细胞编码的HBV复制相关基因”的研究,年获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毕业后一直在医院消化内科工作至今;医院内镜中心进修学习半年,熟练掌握了胃肠镜操作技术;在国内外医学刊物发表论著6篇。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尤其对慢性肝病,肝硬化,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晚期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疾病均有一定诊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