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胆胰合流异常和十二指肠憩室的诊
2018-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胆胰合流异常和十二指肠憩室发病率并不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广泛使用,在临床工作中此类疾病检出率逐渐增多,应该受到重视。
1胆胰合流异常
胆胰合流异常(PBM)与胚胎发育相关,指胆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形成汇合。病理状态下,Oddis括约肌失去了对胆胰液的调节作用,胆道和胰管形成互通致相互反流。既往临床诊断PBM的主要依据是共同通道的长度,如共同通道逸15mm;目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断PBM的金标准;除此之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超声内镜(EUS)亦可作为诊断工具。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或T管造影时发现,胰管显影不能作为诊断,胆道内胆汁的淀粉酶浓度亦是协助诊断依据。
根据胆总管的形态,PBM可分别为胆总管扩张型(BD)及非扩张性(NBD),患者易患胆系结石。BD型以胆管结石常见,而NBD型以胆囊结石(胆固醇结石)常见。PBM最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于其可诱发胆系恶性肿瘤,NBD型PBM的癌变率高于BD型,但无论BD型还是NBD型PBM,胆囊的恶变率最高。
由于PBM患者胆道系统恶变率较高,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ERCP可作为PBM的检查方式而非治疗手段。对于PBM-BD,其治疗策略与I型胆总管囊肿一致,即完整切除扩张的胆总管+胆肠吻合术而胆总管囊肿内引流术会加剧恶变,目前已被废除。对于PBM-NBD,目前形成的共识是预防性胆囊切除术,无论其是否存在胆囊结石或临床症状。对于PBM行预防性切除的胆囊进行病理检查,基因突变检测发现Ki-67阳性率、K-ras阳性率等均明显升高,而这些标记都提示已具有恶变倾向。
2十二指肠憩室
十二指肠憩室在临床并不少见,ERCP检出大致为60%~70%的憩室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2~3cm的范围内,称为壶腹周围憩室(PAD)。PAD引起胆胰疾病的病生理改变可能与淤憩室压迫胆总管、胰管而使其引流不畅等相关。盂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汁返流或排出受阻,引起胆道感染,使得胆结石发生率增加。PAD还是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因素之一,是否合并PAD结石术后复发率存在明显差异。
行ERCP时,由于憩室的存在,引起乳头位置改变,胆总管下端、胰管走形异常,增加十二指肠乳头插管难度,特别是憩室内乳头,插管时间及次数明显增加。存在PAD时,Oddis括约肌发育相对薄弱,乳头切开或扩张时,出血和穿孔风险增加,反复插管亦可引起胰腺炎的风险增加,因此对于合并PAD患者行ERCP治疗时需谨慎。PAD在无明显合并症(如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等)的情况下行ERCP操作有待商榷。PAD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次治疗仍然可以ERCP为主,合理组合各种内镜操作,如乳头切开、乳头扩张等。
PAD是胆道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高危因素,对于术后反复复发的结石或胆管炎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憩室切除术纠正了异常的病理解剖,不造成正常解剖和生理的改变,理论上是最合理的手术。对于合并胆道扩张的胆管结石复发患者,胆肠Roux-en-Y吻合术造成胆胰分流,旷置PAD,应为理想术式。对于憩室内翻缝合术及Oddis括约肌成形术,由于术式自身缺陷,目前应用不多。
参考文献:
[1]仵正,李宇.重视胆胰合流异常和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治疗[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7),3-4.
(责任编辑:苏荣艳)
期待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