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胰十二指肠
2019-7-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2
手术切除是目前不同类型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但肿瘤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患者短期内分解代谢加剧,呈负氮平衡状态,加剧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降低患者免疫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十分重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胆管中下段、壶腹部及十二指肠部肿瘤的标准术式,其手术范围大、手术步骤繁杂、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尽管近年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病死率已降至3%~4%,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仍可高达40%,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报道,外科术后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以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但基于早期肠内营养可能加大胰瘘风险的考虑,仍有很多医护人员并不主张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本研究选取6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营养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年4月_年4月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37~84岁,平均(57.2±2.3)岁,基础病情为胰头癌60例、低位胆管癌28例、壶腹癌28例、其他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l28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于术后经深静脉导管予以全胃肠外营养护理,配置全营养混合液,保证每Et总能量供给为.5kJ/kg,待肛门排气、胃肠功能恢复后,经口予以适当饮食。观察组则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基础上于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具体操作如下:①制定早期饮食计划。术后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使用肠内营养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②本组患者均于术中将肠内营养管植入距吻合口远端15~20cm的空肠内。③术后首日先予以少量温开水10~20mL经肠内营养管缓慢注入,若患者无明显不适,每次间隔2~4h注水1次,每次增加5~10mL,最多每次予30~40mL,全天注水总量不超过mL。④术后第2日,确定患者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后,给予0.9%温盐水mL缓慢滴入,滴速为20mL/h。⑤术后第3日开始,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mL经肠内营养管缓慢滴入。⑥根据患者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营养液至全量(每日用量40~50kcal/kg)。⑦营养液均南1/3—1/2全量开始,不足部分均由静脉营养补充。⑧营养液需经电加热泵加热至37°,经肠内营养管缓慢匀速滴人。第1天速度约为20mL/h,以后逐Et增加20mL/h,但最大滴速不宜超过mL/h。⑨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后,逐渐减少肠内营养液的用量。
对比2组首次排气时问、术后排便开始时间,并于出院前对比2组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营养指数(PNI)评分(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三头肌皮褶厚度、转铁蛋白和皮肤延迟过敏反应这4个变量进行评定,以作为临床患者营养支持指征。若PNI增高,表明患者病死率、手术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率增高;当PNI30%即为临床患者需要营养支持的指征)。
2
结果
2组术后排气及排便时间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组术后营养指标比较:观察组术后各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组预后营养指数评分比较:观察组PNI指数评分为(31.6±2.4)分,低于对照组的(43.5±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会有所恶化,短期内分解代谢加剧,且能量消耗较大,术后免疫功能低下,故术后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既往临床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予以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待肛门排气后再予肠内营养支持,此模式中,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时,营养物质直接进入体循环,胃肠道没有食物刺激,易引起肠黏膜萎缩,可造成肠道内黏膜损害,增加肠源性感染的风险,且长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也易增加静脉导管感染风险,而待肛门排气后再予以营养支持时,常造成患者术后营养摄入不足,影响术后康复进程。
据相关研究报道,肝胆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进食,可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分析其原因,早期进食后,食物进入肠道有助于提高门静脉血流量,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且早期进食有利于保护肠黏膜屏障。本研究将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应用,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管理计划,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以胃肠道作为传递通道,经肠道吸收肠内营养,可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他营养,将吸收的营养置于肝内,利于肝内合成酶促进肝脏的蛋白质合成,且经肠道吸收,对肠黏膜有直接营养作用,既可补充营养,又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利于术后早期排气、排便,配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能有效为机体提供足够营养摄人,有助于保障术后营养状况;此外,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参与免疫功能调节,对降低病死率、感染率有重要临床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各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NI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基础上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促进术后早期排气、排便,并可改善术后营养状况,避免PNI增高而使病死率、手术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增高
作者:冯晓东李嘉赢赵怡佟阳李薇
作者单位:医院肝胆外科(冯晓东李嘉赢佟阳李薇);解放军医院心内科(赵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