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打通患者生命营养的绿色
2020-8-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南海四医消化内科成功开展首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谢谢您们,现在爸爸呃逆情况已明显减少了,真是得益于你们优质的医疗服务技术。”陈先生的爸爸陈伯是一位脑梗塞后遗症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主进食。近1年来以来,陈伯一直靠鼻胃管进行喂食,经常发生呃逆,吸入性肺炎反复发作,让陈先生感到非常无奈,“医院看病了。”近日,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团队根据陈先生的医疗需求制定治疗方案。经过充分准备,消化内科医生团队医院首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解决了困扰患者的进食难题。
//////////
“临床上,经常有一些长期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如突发中风导致的吞咽障碍和吃饭饮水呛咳,痴呆、昏迷等不能经口摄取食物、营养,需采用‘肠外营养’或者‘肠内营养’这两种途径来获取营养支持。”内镜中心医生陆军平介绍道,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滴注营养液,费用高,对局部血管刺激大,时间一长就会导致静脉炎,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败血症、肝功能衰竭、胃肠道粘膜萎缩等情况。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吸收营养物质来给身体供能,对于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通常采用经导管输入。“鼻胃管方法简单、效果肯定,但这些营养管径较粗,材质较硬,给患者带来许多不适,尤其是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高。”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得到广泛地应用。陆军平表示,该手术在胃镜引导下经皮直接穿刺胃腔,放置导管到胃内,为不能经口腔摄取营养,而肠道有正常吸收功能的病人再造营养支持的绿色通道。“与鼻胃管相比,其可避免长期置管所致的鼻咽、食道粘膜的糜烂及出血,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反流性食管炎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适合长期放置。”陆军平说,该手术还有创伤小、恢复快、麻醉风险小、并发症少、术后护理简单等优点。“接下来,消化内科将继续推广此项技术,并在目前基础上积极发展新技术,如明年将开展胶囊内镜、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给西樵街坊带来更多优质医疗服务,在医院创‘三甲’的道路上努力奋进。”
健康科普
一、哪些患者适合施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1.食管癌及贲门癌伴梗阻,失去手术机会者;
2.口腔及颌面部肿瘤影响吞咽者;
3.食管穿孔或食管、气管瘘者;
4.神经肌肉病变导致吞咽功能异常者。
5.临床应用最多的就是脑卒中导致的神经损害,引发吞咽呛咳的患者。
二、哪些患者不适合施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1.大量腹水者;
2.食管或者胃(部分)切除手术后的患者;
3.肠梗阻患者;
4.胃轻瘫或胃流出道梗阻患者;
5.腹膜炎患者;
6.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专家简介
林小萍
副院长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从事内科工作20余年,曾医院医院消化内科进修及培训学习,熟悉内科疾病的治疗。
擅长食管、胃、肠、肝、胆、胰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及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诊治等,能熟练操作胃肠镜。
翟振秋
消化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专业,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0多年,先后多次在湖南医学院第一、医院,医院以及南方医院进修消化内科及急诊医学,对急危重症的抢救和处理也能熟练掌握,除消化內科外,还曾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过重症医学科及急救中心的工作。
擅长:胃、肠、肝、胆及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陆军平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年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0多年,医院、医院进修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在省级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
擅长:胃、肠、肝、胆及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及消化内镜检查及镜下治疗。
邓少源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年参加广东省全科医生培训,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消化内科疾病诊疗有较高水平。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胃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消化道肿瘤等消化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胃肠镜操作,开展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止血、内镜下取异物等内镜下操作。
文
何泳谊、陆军平
编辑
李霞玉
责任编辑
黄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