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刘力红老师过节饮食要知量,百病皆
2021-8-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哪家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一、有很多毛病都是吃出来的
中国人有很多毛病都是吃出来的。中国人最注重吃,尤其乡下,我们到四川乡下帮忙割稻子,乡下人好客,劝饭真是受不了。客人不管年轻、年长都坐高广大床——上位,家中小孩或佣人很有礼貌地站在你旁边,端着饭碗给你添饭,他们怕你不好意思站起来添饭,眼睛盯着你的碗,你刚一吃完,立刻又给你扣上一碗。主人家就是劝你多吃饭,中国人是讲究吃的。饭都舍不得给吃,那还叫请客啊?所以,要命啊!主人注意你,佣人也注意你,这一碗饭,你剩下了没有礼貌,硬塞进去,肠胃不舒服。后来搞得我们外省人饭一吃完,就赶紧把碗往桌底下塞,连忙说谢了谢了,实在吃不下。在座很多在大后方经过的都晓得,到四川朋友家吃饭就怕,后来有些大家庭,我们就先交涉好,把这个规矩免了,否则,主人家一碗接一碗地添,而且还要添得高高的,添平了没有礼貌,你说怎么办?
抗战的时候,德国人粮食不够,第二次大战打败了,他们研究中国人吃饭,如果把全中国人大便中的养分再提炼出来,制成粮食,可以供德国人打三年仗。
中国人以农立国,讲究吃饭。其实一个人身体真正需要做燃料、能量的饭量只有半碗,如果吃三碗,其余两碗半都浪费了。有许多未经吸收的部分,变成大便排泄出来,还有许多是供给了身体内的蛔虫、细菌等。
中国人喜欢吃,肠胃都吃坏了,而很多病都是肠胃堵塞,中气不足所引发的,要少病就得使肠胃健康。
——《药师经的济世观》东方出版社
怎么叫“食知量”?什么年龄该吃多少?什么样的身体该吃多少?乃至于营养的配合问题。营养不要过分,现在的人都是营养过分,反而吃出病来。有一些老前辈来跟我说:奇怪,大陆不是没得吃吗?我们的父母在大陆的,都长寿啊,我的老妈妈已经九十几了。我说活得那么长是因为吃得少呀!文明社会多数是吃死的,营养过分。我在贵州西南边界的时候,那山中没有什么好吃的,辣椒沾盐是好菜,哪里看得到肉啊?豆腐就是非常难得的上品菜。但是那里的人活得很长寿,子孙满堂。西藏、四川西南部吃糌粑,吃苦荞麦、青稞,等于我们吃饭,一个个身体都蛮好的。
什么是“食知量”?修行第一步要守根门,六根不放逸,吃东西要有头脑,要以正思维心来选择饮食,不是指营养好的。众生没有成佛以前,每个人体质不同,病不同,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东方出版社
二、刘力红老师:话说吃与痴
之前转发了一篇有关少吃与健康的文章(《科学家发现长寿新规律:饭量减1/3,多活20年!》),还颇得不少朋友的点赞与转发。想起马上就到大年,又到了大吃特吃的时节,专业习惯的驱使,忍不住还要于此多唠叨几句。
在之前的那篇文字中,科学家们已就少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做了多方的实验研究,这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古人强调的“食饮有节”“未饱先放筷”及《伤寒论》所说的“损谷则愈”。
多年前与中大一位研究生命科学的教授聊天,从他那里了解到长寿与线粒体端粒长度的保持相关,而目前的各种研究显示,能够有效影响端粒长度的因素竟然是一定程度的饥饿感(少吃)的保有。
真个是此事两难全,经历物质匮乏的一代憋足了劲儿搞经济,等到物质极大地丰富了,却发现许多病竟是吃出来的,自个给自个挖了坑!
暂且撇开上面的,此处要话一话吃与痴。
这些年来有一些研习文字的心得,感到声音是文字太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尤其声音相同或类似的文字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上面的吃与痴。
“肠肥脑满”这句成语首见于《北齐书》,虽说这是一则损语,却是损到了点子上。肠与脑有什么关系呢?好像八竿子都打不到,只是这肠与脑还真有关系呢。
脑在中医里被定义为奇恒之府,而在现代医学它却是神经中枢。打开《伤寒论》的阳明篇,我们会发现,几乎脑子出毛病的重要表现都集中在阳明篇,如神昏,如谵语,如善忘等。
阳明病虽然讨论的是胃家实,其实与大肠的关系最切。大肠的功能主要是通降,而脑又称为清虚之府,清是清灵,虚是空灵,脑的清灵空灵之性须依赖于肠的通降之性。
肠失通降,肠肥了,浊气下降不利,日积月累,必上逆清虚之府,于是脑为之满,便失却空灵了。
空灵了、清灵了,才有明、才有智慧,无怪乎现代医学将肠作为人的第二脑,也无怪乎十二经里面有一个“阳明大肠”!
古语智与知互通,现在将知(智)放入“疒”里,“痴”所以为痴,大家自然有会心处。肠肥多由过吃,脑满必是痴路。诸位是宁愿由吃而痴呢?还是少吃一点?
(刘力红老师内容来源自“黄帝内针公号”)
看完南师、刘力红老师的讲述,你有什么心得、体会想跟我们沟通?欢迎在下方留言。
(点击图片购买)(点击图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