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2016-12-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riorMsntricArtrySyndrom,SMAS),又称十二指肠淤滞症。较为少见,发病率0.1–0.3%。通常好发于30岁以下的女性,男女比例1:2,无种族差异。

肠系膜上动脉(SMA)在第一腰椎平面从主动脉发出后,向下斜行,在第三腰椎平面,十二指肠水平部从主动脉和SMA之间穿过。这两支动脉的夹角一般25°–60°。若SMA开口过低、小肠系膜与后腹壁固定过紧或腹壁松弛内脏下垂,使夹角变小,可6–15°,对十二指肠产生压迫,导致慢性十二指肠机械系梗阻。常合并胡桃夹现象。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进食后腹痛、恶心、呕吐,吐物中可有胆汁。若采取俯卧位、左侧卧位或胸膝位时,上述症状可缓解。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梗阻多无胃肠道前驱症状,常继发于躯干石膏固定、牵引或卧位过度伸展的支架之后,主要表现有急性胃扩张征象。慢性梗阻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

确诊需胃肠钡餐检查,吞钡后可见十二指肠水平部有与SMA形成的笔杆形压迹(笔杆征),其近端扩张壅积,蠕动增强,并可见频繁的逆蠕动。钡剂在近端长时间停留,不能顺利通过。

超声征象????

?1、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变小,小于25°,可6°–15°。

2、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距离变窄,10mm。

3、饮水后检查:受压段十二指肠变细,其近端的十二指肠降段扩张壅积,直径可30mm,蠕动增强,可见频繁的逆蠕动。十二指肠呈漏斗形或葫芦形。另外,如患者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时,可发现十二指肠潴留消失。?

病例

女,12岁,消瘦,反复餐后呕吐。

超声所见: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夹角21.2°,距离变窄,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压,饮水后检查,可见受压处十二指肠直径约3.9mm,其近端的十二指肠降部明显扩张,直径可达44mm,十二指肠呈“漏斗形”。并可见蠕动增强及逆蠕动。同时该患者左肾静脉受压,受压处直径约1.0mm,受压远端左肾静脉直径8mm。

图1,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减小,21.2°

图2,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压,受压处直径3.9mm。

图3,饮水后检查,十二指肠降部扩张,直径44mm。

图4,左肾静脉受压变细。

温馨提示:

华西超声现已开通留言功能,点击右下角写留言,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吧:)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责任编辑:潘非

快来点击







































白癜风最好治疗偏方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kpm.com/jbyf/4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