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医大一院普外科完成华北首例机器人辅助的
2017-9-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6月19日,医院普外科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由普外科副主任魏志刚带领团队成员,历时8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一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是除京津地区外,华北首例机器人辅助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
机器人成功操刀高难度手术
患者是一名68岁的男性,因皮肤渐进性黄染就诊于山医大一院普外科,入院后经过完善检查明确诊断为:胆总管下段占位。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考虑到患者年龄大,为避免传统开腹手术带来的巨大损伤,医疗组及具备资质的机器人手术团队经过认真讨论分析,最终为患者量身制定了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方案。手术团队在主刀医生魏志刚的带领下,全面进行手术规划,术前对手术目标、术中相关角度、距离等问题进行了精准测量。
6月19日上午10:30分手术正式开始,在机器人辅助下,切除了部分胃、十二指肠、胆囊、胆总管及部分胰腺组织,并清扫对应的淋巴结,随后进行了消化道重建(胰肠、胆肠、胃肠三大吻合)。过程顺利,历时八个多小时,手术圆满完成。这是山医大一院普外科继肝右叶血管瘤切除术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后,开展的第三例机器人手术。
据魏志刚副主任介绍,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在肝胆外科领域属于难度最高的标志性手术,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手术是普外医学界公认的腔镜巅峰术式。山医大一院早年就已经在省内最先开展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手术,在此类手术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技术水平领先,扎实的临床基础和精准的专业判断,为成功完成了此例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胰头处于腹腔的中心区域,与多个重要器官紧密连接,与肝总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等重要血管关系密切。胆总管下段、胰头以及十二指肠乳头等的病变,需要将胰头部、十二指肠、胆囊、胆总管、部分胃一起切除,同时要行胰腺空肠、胆管空肠和胃空肠三个吻合,有时还要加上肠与肠的第四个吻合,难度极大,风险高、操作极为复杂,特别是腔镜下的操作要求精准度更高,被称为“腹腔镜医生的喜马拉雅山”。而在年魏志刚就已成为登上这座喜马拉雅的山西省内第一人,当时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还没有开展此项手术。迄今已完成近二十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成功经验为操作机器人辅助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山医大一院开展此项手术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创新性提出腔镜胰十二指肠手术“G”形手术路径(此项临床科研也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使手术形成程序化、标准化流程,大大节省手术时间,降低风险。该路径运用到机器人辅助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上同样适用,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与精准性。
达芬奇机器人结合了人手的灵巧性和腔镜的优势,能突破人为操作局限。其机械臂拥有7个自由度,度转弯,避免人手震颤的同时还有利于节省医生体力,从而保持最佳的手术状态。三维高清无死角视野,最高可达10倍放大效果,远高于腹腔镜2-3倍的放大程度,使解剖更加精细,有利于止血和术后恢复。在本次手术中,病人的出血仅50毫升左右,像这样大的手术,出血量低于毫升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机器人手术是依靠视觉反馈操作,医生无法直接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和触感情况,只能完全依靠视觉经验来判断组织的质感以及操作深度等,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有充足的经验和眼脑手脚间极强的协调性配合。山医大一院普外科将在此手术技巧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院学科首屈一指,医学科技未来展望
近些年来,山医大一院普外科在郭建昇主任的带领下,引进腔镜,进行专业分科,使得医疗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充实和稳步提升,位居全省龙头。
对于未来医疗科技发展的前景,在学科发展整体思路的引领下,魏志刚信心十足,认为未来十年医疗科技变化会非常巨大。他以肝胆评估系统、分诊机器人、CT核磁机器人等这些医疗设备的研发、使用为例,认为将其实现并普及于临床,用于分担基础性的医疗诊治工作是指日可待而且很有必要的。但即使科技优势明显,进程迅猛,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还是无法轻易被机器所取代。另一方面,对于医生而言,各种尖端设备的应用在给诊治带来便利和好处的同时,对医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挑战。
来源:普外科院史办
责编:杨丽红
编辑:陶莉娟田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