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谈协和医院陈道达住在病房的名医
2018-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在国内胃肠外科学界,80岁的陈道达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临床造诣闻名,医院就医的普通患者,陈道达却以常年吃、住在病房为人知晓,被称为“最容易找到的教授”。他说:“下班后、节假日,病人有情况,难以碰到有经验的医生,我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呆在病房里比较好。”医院有个规矩:年轻医生值夜班,处理病房里的大、小事情,只有重要事情才会找经验丰富的上级医生。像陈道达这样有资历的教授,下班后病人就难以找到。 可在陈道达的作息表上,病人的需要,就是命令。从20个世纪80年代起,陈道达在病房里安了另一个“家”。除了看门诊或手术,其他时间和晚上他都住在医生办公室狭窄阴暗的小隔间里,住院病人与他近在咫尺。即便现在退休十来年,也依然如故。 于是,无论白天黑夜,病房里总是能看到陈道达清瘦的身影;病人情况不稳定,家属也总能敲开他的门。他的家离病房不到十分钟路程,可忙起来连饭都是老伴从家里送过来。“我一天起码有20个小时在这里,所以病人很容易找到我,家属很容易找到我。”他笑着说。 曾有一位病人,白天做完甲状腺部分切除手术,一切正常。到了晚上,手术切口处开始渗血,病人感到呼吸不畅。持续渗血会造成呼吸道梗阻,病人马上面临窒息死亡。 当时,手术医生早已下班,没有人发现正在来临的危险。 晚上巡视病房是陈道达的习惯,他很快发现病人的异常。急救刻不容缓,病人转危为安。 一天晚上,一名因车祸导致腹腔器官破裂医院,急诊手术结束后不到3个时,病人生命体征突然急剧恶化,呼吸不好,血压、心率升高。 这不是陈道达的病人,可住在病房的他最先得到消息。没有惊动别的医生,他匆匆走上手术台,手术做完、病人脱险已是凌晨5时。 一生守着病人,陈道达没有时间享受平常人的生活。医院斜对面的武汉广场建成至今,他只去过两次,其中一次还是为女儿过生日。 陈道达出远门多是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他渴望学习新的手术方式、治疗方法。但每次会后,他常常会谢绝旅游观光,医院。然而,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单调生活,陈道达回忆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辛苦。高兴,快乐,愉快,这是他提起最多的几个词。他说:“我从来没有觉得很辛苦,觉得有事情做,人还是蛮高兴,心情蛮愉快。”一瓶药几担谷陈教授年出生于湖北蒲圻,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年从当时的武医院研究生毕业后,留院工作至今。即便现在成了大教授,他也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对于从农村来的病人,他会格外关照。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一瓶药几担谷,要多为患者着想,能省就省。” 年夏天,河南一位乡医院就诊。为了省钱,头部手术后不久就急着出了院。没想到半个月后,伤口感染严重,这位教师不得不再次就诊。 伤口感染每天要换药,住在病房里,病人承受不起。陈道达想了个办法,医院附近的小旅馆里,每晚6时左右,直接到病房找自己换药。于是,每天傍晚,陈道达就带上老花镜,亲自给这位乡村教师换药。整整一个月,直到病人伤口恢复。 做痔疮手术用手缝合,操作很辛苦,很多医生不愿做。现在手术用吻合器,缝合很轻松,但病人要多花五六千元。陈道达会告诉病人这两种手术方法,只要病人选择手工缝合,他从不拒绝,手术下来累得腰酸背痛。 过去,胃肠病人手术后都要放一根营养管,通过这个管子喂食物,既可补充营养,又能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但医生护士管理起来很麻烦。 如今,补充营养的药越来越多,放营养管的做法越来越少,病人费用也涨了起来。对经济困难的病人,陈道达总是坚持老做法。 陈道达说:““做任何事情,我觉得都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站在病人家属的角度考虑,除了把工作尽量做好以外,还要让病人少花钱。”不善言辞与不惧风险 陈道达不善言辞,面对镜头更是不太自然,然而他与病人交流却十分畅通,病人也大都听他的话。 年,一位胃癌晚期的病人找到他。病人的体质很弱,加之体重达98公斤,肿瘤切除难度很大,手术风险非常高。家属找过很多医生咨询,都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已经做好放弃的打算。 反复检查后,陈道达劝说病人手术。他说:“以我的经验、能力,做手术有可能延长你的生命。” 这样的话无疑将自己置于巨大的压力与风险之下,可为了患者哪怕是百分之一的生存机会,陈道达也并不在乎。结果,手术取得巨大成功,病人生活至今。现在,每年手术这一天成了这家人的节日,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好好庆祝。 这样的事情陈道达干得不少,他说,一个医生只要为病人的利益着想,病人是很容易沟通的,有了病人的支持,手术风险就少得多。 有一年春节前夕,一个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医院,医院做过二次手术,出现了最严重的并发症,十二指肠瘘、腹内出血、膈下脓疡、脓胸持续高烧、严重呼吸困难。这种病人一般外科医生不愿接收,家属情绪也越来越急躁。 陈道达收下了病人,拒绝了所有外出讲学开会的机会,全力以赴救治。大年三十晚上,病人病情恶化送上手术台,陈道达连团年饭都没有吃就主刀进行了手术。 在医院住了半年后,病人康复出院。 如今,医院后会慕名找到陈道达,这些病人大多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他们说:找陈教授手术放心,既使有风险,我们也愿意承担。累累硕果与桃李满天“做人要低调,学术要求精,业务要奋斗”,这是陈道达的座右铭,他也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的映像里,陈老师不是在病房里和病人打交道,就一定是在办公室里翻看医学书籍。问及于此,陈道达心意满满地说:“知识要不断更新,我原来也有基础,哪些需要改进的,可以用在病人身上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的,我都马上用上去。”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决心与认识,陈道达在60年的医学生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是首批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胃肠外科学组第一至第三届副组长,也是多种医学杂志的主编或编委,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课题及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资助,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在开创性研究溃疡性疾病外科治疗方式上的成果,更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胃肠外科的进步。 陈道达不仅是病人的好大夫,也是学生的好老师。他的辛勤指导和关怀帮助,至今还让每一位学生感激怀恋。他常常利用值夜班的时间就临床问题和学生展开讨论,既让他们学以致用,也教导其领会不唯上、不唯书的实证精神。教书育人大半生,陈道达共培养了32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他们中的许多已经成为我国外科学界的中坚力量,在为老百姓消除病痛,推动我国医学事业不断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也正是老先生最引以自豪的。
曾经,一位慕名而来的记者这样问他,“陈教授,你说一名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已入暮年的老者沉思片刻,给出了简单的回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同情心。”
文/通讯员 张玮图/通讯员刘坤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