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端敏教授讲座系之当EUS遇到假瘤
2019-2-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华人消化论坛第三十七期—.08.:30-21:00,医院胡端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夏璐教授做客华人消化论坛,分享胡教授的EUS学术成果,并回答全国网友提问,子敬(医院潘新智)利用国庆休假通过看视频回放记录下部分内容,因胡教授讲座内容丰富,现分成三篇摘要给大伙分享如下:
1、EUS术者要养成一种意识,当观察消化道腔内时,要想着壁外是什么,探查到任何EUS影像,你都要在脑海的尝试用你知道的解剖结构去解悉这种EUS图像产生的原因。
2、来自肝区域的良性病变最多是囊肿和血管瘤。超声外压后,胃底前壁隆起可清楚是肝囊肿外压;临近贲门部隆起,外边回声增强,管壁的五层结构存在,所以诊断是左叶肝囊肿。来自肝左叶的血管瘤,是网格状高回声的感觉。
3、联合外压:花生型外压。
4、胃底体交界后壁大弯侧是“假瘤子”的危险区:有脾、副脾、脾动脉和胰尾。脾脏外压,打上去五层结构清晰,在用EUS胃内常见疾病时,可反复把探头放在正常的脾脏区域里进行的观察,熟悉脾脏回声特点,以提高识别“副脾”的能力,就象看早癌,当你看到例早癌的时候,你就会有这个意识了。
5、副脾:
6、CT、MR诊断副脾的参考要点之一就是观察副脾与旁边脾脏的回声特点和增强模式,如果脾脏被切掉了,只剩下副脾的话,这时判断就容易错误,这是外院CT诊断胃后壁间质瘤,最后EUS证实是手术后副脾代偿性增生引起的胃底后壁外压。
7、胃底体:高亮的低密度回声,考虑副脾外压。
8、除了脾和副脾外,我们更怕的是血管,脾动脉是最弯曲的血管,我甚至认为,我碰到过的最弯曲的血管就是脾动脉,所以容易外压形成假瘤,可以把脾动脉的轮廓标出来。从贲门往下看。
9、脾动脉瘤:脾动脉是最弯曲的血管,形成各种各样的外压。
10、脾动静脉漏合并脾动脉瘤:有血流,不搏动,脾动静脉瘤搏动并不明显,一旦诊断失败,进去后,将是灾难性后果。
11、间质瘤外的脾动脉:在这个胃体底交界高位后壁危险区域也是间质瘤的高发区域,10个间质瘤,有3-4个是在这个危险区域出现,所以经常是间质瘤与脾动脾动脉伴行。下面这个病例在小图片上,看到间质瘤外侧有一圈黑影,“见树木,又见森林”,可以看到间质瘤,又可以看见脾动脉,这个间质瘤与脾动脉仅隔了薄薄的一层纵形肌或浆膜层,提醒我们在进行剥离的时候需要小心,建议换头端绝缘的IT刀进行剥离,因为尖形刀一但穿破浆膜层紧接着就是一根大动脉。
12、胰尾肿瘤:
13、膈肌占位:
14、肠道外压:充气后消失。
15、粘膜下的血管:
16、粘膜下的血管(动脉):CT提示胃体大弯侧强化结节,神经内分泌瘤?血管瘤?间质瘤?EUS显示“指环王”、“魔戒”不要去碰,很可能是一根动脉,压力较高,会形成一个“指环”切面,打个多普勒就是一个异位的动脉。所以,在粘膜下发现“魔戒”的话,很可能就是一个陷井。
17、胆囊外压:空腹时是胆囊压力最高,贮胆汁最多的时候,在胃窦大弯或胃窦前壁比较常见。
18、意外发现:乳头状腺癌,乳头状腺瘤并轻-中度不典型增生。
19、十二指肠副乳头,十二指肠副乳头内镜下部位和表现变化较多,乳头与副乳头EUS图像是机会完全一致的。一旦怀疑副乳头,可以通过探查十二指肠乳头来帮助判断。
20、EUS识别“假瘤子”的技巧:
1)眼观腔内、心系腔外——要时刻思考腔外是什么,是什么结构形成的外压。
2)大小结合、动静互补——如果你有大探的话,一旦小探头发现可疑病灶,及时换大探头进一步观察病灶,及时用到多普勒的功能。
3)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当看到病灶的时候,请把图象放小,看清病灶与周边的关系,判断病灶是否与周边结构存在相连。
4)影像超声、相得益彰——一旦对诊断有疑问时,一定要结合各种各样现有的影像学技术。
5)忘记初心、方得始终——短期的进修,可能不外乎是看到常见的间质瘤或异位胰腺,实际操作中不要在脑海里有主观解释就是这些东西。在超声之前,一定要只认为这仅仅是粘膜下隆起,一定不要在脑海里有主观先假一种瘤子,然后用看见的图像去套脑海里疾病,这容易先入为主。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初心,方得始终。
6)重视高危区域、规避潜在风险——食道上段,胃体胃底后壁都是高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