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吻合夹技术在胃瘘中的应用

2020-10-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37(04)陈军,张娟娟,刁艳青,等.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吻合夹(over-the-scopeclip,OTSC)技术在胃瘘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10月—年1医院普通外科使用OTSC治疗的12例胃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瘘口充分控制后实施治疗。

结果

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52.5±13.9)岁,共实施15次OTSC治疗,均操作成功。5例患者1周后复查造影,瘘口完全愈合;5例患者1周后造影局部少许渗漏,给予纤维蛋白胶封堵后取得瘘口自愈;2例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未能取得成功,后又分别行1次及2次OTSC夹闭,仍未获得胃瘘治愈,最终行手术治愈。

结论

OTSC是治疗胃瘘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控制瘘口周围的感染后早期使用可提高OTSC成功率,局部瘢痕化、黏膜外翻则会影响OTSC治疗效果。

消化道瘘是一种临床常见且严重的外科并发症,花费多、治疗时间长、死亡率高。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消化道瘘的治疗手段也逐渐多样化,特别是经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如内镜下胶堵、真空负压吸引,特别是内镜吻合夹(over-the-scopeclip,OTSC)技术的发展正逐渐改变一些消化道瘘患者的治疗和转归[1,2]。我科每年收治余例次各种消化道瘘患者,年逐渐开始使用OTSC,现将我们在胃瘘治疗中使用OTSC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年10月至年1月,我科共行OTSC治疗患者49例,其中胃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52.5±13.9)岁。患者中肿瘤相关手术者7例,包括食管癌术后食管残胃吻合口瘘2例、胃间质瘤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瘘2例、胃癌根治术后胃空肠吻合口瘘2例、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瘘1例;良性疾病患者5例,包括袖状胃切除术后胃瘘2例、胰腺炎治疗后2例、胆道多次术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瘘1例。

2.OTSC治疗前准备:

患者瘘处均予充分引流,OTSC前行胸腹部CT、窦道造影等检查排除局部脓肿或脓腔,局部瘘口直径2cm,且瘘的远近端无梗阻等影响瘘愈合的情况[2]。

3.OTSC操作:

患者均先行胃镜检查,去除瘘口异物、炎性增生息肉及线结等影响愈合的因素(图1);然后用氩离子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电凝灼烧瘘口周围黏膜,去除瘘口黏膜瘢痕化状态(图2),体外注射亚甲蓝观察内镜下瘘的情况。OTSC装置安装后,再行胃镜,施夹帽正对瘘口,将瘘口完整吸入施夹帽内,必要时通过双臂钳辅助,周围组织吸取满意后,通过控制手轮释放吻合夹,夹闭瘘口(图3)。之后体外注射亚甲蓝,瘘口无流出则提示夹闭成功。

图1胃镜下可见胃部瘘口及异物

图2胃镜下予黏膜清创治疗

图3内镜吻合夹(OTSC)夹闭瘘口

图4内镜吻合夹治疗后,造影示瘘口愈合,造影剂无外溢

4.术后随访:

OTSC夹闭后1周行口服泛影葡胺造影观察局部有无造影剂外溢(图4),同时腹部平片观察吻合夹位置。

二、结果

12例患者共行15次OTSC夹闭术,操作均成功,5例1周后复查造影,瘘口完全愈合,另5例1周后造影局部少许渗漏,给予纤维蛋白胶封堵后瘘口自愈。2例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瘘口未能自愈,后又分别行1次及2次OTSC夹闭,瘘口仍未自愈,终予手术治愈。

讨论

Kischniak等[3,4]于年首先报道了临床使用OTSC的经验。OTSC金属夹系统相对于传统的金属夹而言,具有较长的翼展,因此能够咬合更多的局部组织,夹闭力度也更强,可实现闭合消化道全层的目的,使内镜操作能够达到类似于手术缝合的效果。因此,OTSC逐渐被内镜医生所接受并逐步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穿孔、溃疡出血、瘘等疾病的治疗[5,6,7,8]。

胃瘘是消化道瘘的一种常见类型,可见于胰腺炎治疗后、袖状胃切除术后、胃局部切除及胃肿瘤术后患者。既往胃瘘患者治疗周期较长,局部瘘口炎症、水肿及瘢痕化较重,它的病理生理改变与急性胃穿孔存在显著的差别,往往需要再次手术切除。而随着OTSC应用的发展,人们发现OTSC在胃瘘治疗中存在显著的优势。我们治疗的疗效较好,可能原因如下,首先胃腔较大,内镜在胃腔内有足够的操作空间,能够比较顺利的行各种操作;其次,胃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术后虽然存在局部粘连,但胃的整体解剖部位仍较术前大体相似,操作上的陌生感及不确定性较少。

减肥手术袖状胃切除术在国内外已开展得较为广泛,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胃瘘的概率为0.5%~7.0%,处理较为棘手,OTSC可能是目前一个比较好的治疗选择。Keren等[9]研究发现,OTSC治疗袖状胃切除术后胃瘘,26例患者中21例(80.76%)获得成功,早期确诊、早期使用OTSC治疗效果较好;同时高位胃体的胃瘘治疗效果较低位胃体的胃瘘好,但部位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探讨。

Haito-Chavez等[10]多中心研究表明,在穿孔、渗漏及瘘的患者中使用OTSC治疗,治愈率分别为90.0%、73.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现消化道瘘的患者,瘘口周围上皮化是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还研究发现,OTSC早期治疗成功率较高,而作为后期补救,则成功率显著降低(OR=3.10,P=0.);如果病变存在时间较长(如超过30d),则治疗效果显著下降。因此瘘的早期即使用OTSC夹闭瘘口可能会提高治疗效果。Kobara等[11]对9年共例OTSC病例分析亦发现,消化道瘘相对于出血、穿孔的等疾病而言,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早期使用、局部瘢痕化轻微及1cm瘘口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我们治疗的病例中,有2例为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分别经过2次及3次的OTSC治疗,均未获得较良好的效果,分析可能的原因:患者均为胃体中下段瘘,且入院治疗胃瘘均在瘘发生后1年以上,虽经积极处理后瘘口感染得到控制,但局部胃黏膜呈外翻状态,瘢痕化明显;在OTSC治疗前虽均行黏膜清创,但使用OTSC时,局部组织吸入施夹帽仍较困难;OTSC成功释放后,组织愈合不佳,导致瘘口自愈失败。

综上所述,OTSC是治疗胃瘘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控制瘘口周围的感染后早期使用可提高OTSC成功率,局部瘢痕化、黏膜外翻则会影响OTSC治疗效果。

消化科空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tqkpm.com/jbyf/9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