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超声专栏8零基础胃肠学习之第二讲
2017-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陆文医院
编辑:小肖
导读基础学习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需要超人们亦步亦趋的跟进并实践。在上期的零基础学胃肠专栏中,重点讲解了胃肠检查的准备、造影,以及胃的多切面、多体位扫查手法与对应切面等。本期主要介绍胃和小肠充盈检查法的正常声像图,了解正常才能识别异常,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夯实才能战无不利。超人们按图索骥走起来!
一、胃正常声像图
食道下段、贲门及胃底部
食道下段及贲门形态规整,管壁清晰,无增厚,粘膜表现光滑完整,管腔无狭窄,动态观察见造影剂呈持续快速通过,无滞留现象及返流(图1);贲门口形态呈“喇叭”状,并可见数条沿胃小弯侧纵行排列的粘膜皱襞,呈放射状向贲门口集中(图2)。
胃底充盈良好,呈半弧形,其壁光滑完整;左侧卧位扫查时,可清晰显示胃底膈面、脾面及其与左侧膈肌、脾的毗邻关系(图3)。
图1贲门开放切面
图2贲门喇叭口粘膜皱襞
图3胃底与脾
胃壁及胃腔
胃体前后壁及大小弯显示清晰完整,胃壁结构显示为清晰的五层回声,自内向外依次呈现为强回声—弱回声—强回声—弱回声—强回声,称为“三强两弱”,分别代表粘膜表层和胃腔的界面回声、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的界面回声、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的界面回声、固有肌层回声、浆膜层和浆膜外组织的回声(图4A、B)。各层之间厚度均匀对称,完整连续。胃体粘膜光滑、规整,其小弯和后壁可见少量粘膜皱襞微隆起。但胃体前壁和胃底部胃壁层次结构不如胃后壁清晰,可用高频探头扫查弥补。
图4A正常胃壁层次(频率3.5MHz)
图4B正常胃壁层次(频率9.0MHz)
胃角形态自然、规整、粘膜面光滑,横断面呈双环征或“8”字形,纵断面呈指状向胃腔内突起(图5),牛角型胃可不明显。
胃窦显示清晰前后壁及其五层结构,壁层次间厚度均匀对称,粘膜面光滑,规整,可见少量皱璧呈条形突起,以胃大小弯区域明显(图6A、B)。幽门孔呈间隙性规律开闭,形态自然,规整,造影剂通过顺畅。
胃腔内显示造影剂呈均匀较强回声界面,形态规则,无充盈缺损,无内部衰减及后方增强效应。随胃蠕动变化胃腔可改变其形态。
图5胃角长轴切面图
图6A正常胃粘膜皱襞(短轴)
图6B正常胃粘膜皱襞(长轴)
胃蠕动
胃蠕动起始于胃体下部,声像图一般在胃角小弯侧显示较明显,以1cm/s的速度向幽门方向运动,其波形呈对称性、节律性,无突然中断现象,在胃窦切面上观察较显著。正常人一个切面上可见约1~3个蠕动波(图7)。若蠕动波发生频繁,切迹深大,则为蠕动亢进。
图7胃蠕动波
胃超声正常测值
1.贲门管径:内径(充盈)5~15mm;前后径(短轴)10~15mm,≤20mm;左右径(短轴)15~20mm,≤25mm;管壁厚度≤5mm。
2.胃壁厚度(中等充盈):胃底体部3~5mm;胃窦部4~6mm。
3.粘膜皱襞厚度(中等充盈):3~5mm,≤6mm。
4.幽门孔开放内径:5~15mm。
二、小肠超声切面及正常声像图
小肠切面扫查方法
1、十二指肠切面:探头先斜置于右上腹(相当于脐孔和右肋弓中点连线偏内上方),显示内幽门与十二指肠球部;探头顺时针转90°,声束略偏外侧,于右肾前方显示降部;尔后探头逆时针转90°且左移动,可显示水平部及其跨越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间隙延续至升部。十二指肠除球部造影剂能充盈停留外,降部及以下各段造影剂充盈均不能停留而呈快速通过,呈“C”字形环抱胰头部行走分布。
2、空、回肠切面:空肠和回肠因其分布迂回,走行分布不规则、范围广,造影剂充盈不能停留,呈快速通过,因此超声检查较难确定标准切面。一般结合其分布行走特点,运用纵、横、斜切面连续性扫查和低、高频率结合多样化扫查。扫查以十二指肠跨越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间隙为起点,随造影剂间歇性充盈从左上腹→脐周围→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作“S”形连续缓慢移动扫查,最后以回盲部为终点,可显示小肠腔节段性充盈表现。
小肠正常声像图表现
1、十二指肠正常声像图正常时,造影剂经胃幽门孔排入十二指肠球部,呈间隙性充盈并能停留数秒时间,外形呈倒置“三角形”,位于胆囊左后上方,胆总管前方,胰头右前方,和幽门孔相连接(图8);
图8正常十二指肠球部
球部近场是前壁,远场是后壁,与胃窦小弯侧壁相延续的为球部小弯侧壁,位于屏幕的左上方,与胃窦大弯侧壁相延续的为球部大弯侧壁,位于屏幕的右下方(图9);
图9正常十二指肠球部、降部
幽门管侧是球底部。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形态规整,壁薄匀称,粘膜面光滑平整,无粘膜皱壁;随幽门开放和肠壁蠕动而发生规律舒缩性的变化。球部的远端向下与降部相连,两者间形成十二指肠上曲;降部的远端向左侧折返与水平部相连,两者间形成下曲;降部肠腔规整,边界清楚,呈“C”形环绕胰头(图10);
图10正常十二指肠(呈“C”形)
仔细观察偶尔在降部内侧壁显示十二指肠大乳头的开口。水平部位于胰头后方、右肾右前方,和胰腺平行走行,呈间隙性充盈,其粘膜面可见纤细的皱襞分布,最后跨越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隙与升部相连(图11、12);升部较短,走行扭曲,常造影剂充盈呈瞬间即逝,不易清晰显示(图13)。
图11正常十二指肠水平部
图12正常十二指肠水平部
图12正常十二指肠水平部
图13正常十二指肠升部
(A:穿越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间隙;B:升部远端)
空、回肠的正常声像图
小肠因其走行迂回扭曲,分布不规则,加上肠腔内容物气体干扰,空腹状态下通常超声检查不易清晰分辨;对空回肠的界限,超声也难以确定。行造影剂充盈检查表现肠腔呈间歇性充盈,不能停留,远不如胃、大肠充盈检查清晰。一般情况下正常小肠壁呈线状中等回声,层次清晰,呈现与胃壁相似的“三强两弱”五层结构(高频可显示)(图14)。空肠壁的粘膜面可见纤细而密集的粘膜皱襞分布,排列呈“鱼刺征”或“琴键征”(图15)。回肠的粘膜面则相对光滑平坦,粘膜皱襞相对稀疏(图16)。小肠的运动较明显,可见有蠕动、分节运动等,呈有规律的、周而复始地进行。
图14正常小肠壁结构
图15正常空肠
图16正常回肠
福利来了……
有意学习胃肠者欢迎加入超声俱乐部胃肠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偏方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